總需求繼續快速增長
人均GDP和紙及紙板消費量之間存在較強相關性。根據我們分析,預計2004年我國紙及紙板消費量為4784萬噸,2005年為5031萬噸,2010年消費量為6604萬噸,2015年紙及紙板消費量為8788萬噸。可以看出,我國紙及紙板需求空間是巨大的。由于我國人口規模巨大,地區發展不平衡,我們相信紙的實際需求量會超過我們的預測值。 銅板紙需求增長價格盤升 銅板紙作為高檔印刷用紙在我國使用量保持了相對穩定增長,2003年銅板紙消費量達到240萬噸。我國銅板紙市場在2000年時有超過50%的市場份額被進口銅板紙占領,到2003年進口銅板紙市場份額卻已經下降到23%,這主要得益于我國國內銅板紙生產企業(包括外資進入投資企業)的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迅速提高,尤其是APP鎮江金東紙業 (涂布紙和銅板紙產能合計130萬噸)、晨鳴紙業 (40.3萬噸/年)、牡丹江大宇紙業(15萬噸/年)、山東泉林紙業(10萬噸/年)、山東濰坊恒信紙業(10萬噸/年)等的銅板紙項目投資擴產和崛起。目前國內銅板紙生產能力已經超過200萬噸,除了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外,部分銅板紙產品還銷往國外。另一方面,由于2003年 8月6日起,對原產于韓國、日本的進口銅板紙征收 4%-71%不等的反傾銷稅,期限為5年。這使我國國內銅板紙現有生產企業有了一個相對較好的發展環境。 根據我國目前銅板紙產能看,2004年產量可能維持在250萬噸,消費量也可能相當于國內產量,進口銅板紙可能下降到45萬噸,而出口銅板紙可能增加到45萬噸。國內一般銅板紙價格年初在6500元/噸,目前已經上漲到8000元/噸附近,恢復到相對合理的市場價格。 由于我國2004年基本上沒有大型銅板紙產能項目投產,新增銅板紙項目如江蘇金東紙業70萬噸/年產能要到2005年初投產,江蘇王子制紙60萬噸/年產能預計到2006年底投產。雖然2004年前兩個月銅板紙價格均價較2003年均價上漲了19%,在國內銅板紙需求開始穩步盤升和造紙原料價格看漲的情況下,我們認為2004年銅板紙價格在現有基礎上可能仍會穩步盤升。 箱紙板生產消費穩步增長 箱紙板主要用于包裝材料,目前國內已經初步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華北地區的三大主生產基地和消費區域。生產規模在10萬噸/年以上的主要有東莞玖龍紙業(120萬噸/年)、東莞理文紙業(產能65萬噸,到2005年初產能將到達100萬噸)、東莞銀州紙業(產量35萬噸)、山東齊河(晨鳴)紙業(產量20萬噸)、山鷹紙業(產能15萬噸/年)、青山紙業(產量12.8萬噸/年)等20多家。由于2003年和2004年箱紙板新上項目較多,預計可能新增加超過212萬噸/年產能(2003年新增147萬噸/年產能,而且基本上在下半年投產)。2002年進口125.4萬噸,2003年預計進口不足100萬噸,說明大量中檔和部分高檔箱紙板產品我國已能自給,只有部分牛皮箱紙板高檔產品仍然需要依賴進口解決。
從箱紙板生產所用主要原料看,廢紙漲價對于箱紙板生產企業肯定導致成本上升,在目前國內箱紙板產量和消費穩步增長的情況下,箱紙板價格整體水平可能維持相對穩定。 新聞紙產能過剩逐漸改善 2003年我國新聞紙生產能力總計超過280萬噸,其中年產5萬噸以上新聞紙廠總能力超過200萬噸。目前新聞紙生產規模比較大的主要有華泰股份(36萬噸/年)、福建南紙(30萬噸/年)、廣州造紙 (26萬噸/年)、黑龍股份(25萬噸/年)、石峴紙業(23萬噸/年)、晨鳴紙業(15萬噸/年)、上海泛亞潛力 (13.5萬噸/年,外商獨資)、廣西勁達興(12萬噸/年)、江西紙業(10.2萬噸/年)、吉林紙業(10萬噸/年)。從新聞紙國內產能看,2003年我國新聞紙280萬噸/年產能實際上是過剩的,隨著國內新聞紙消費的穩步增長,2004年情況可能有所改善,預計2004年我國新聞紙消費量可能達到290萬噸。 考慮到目前國際國內紙漿、廢紙等原材料價格上漲,2003年以來美國市場等新聞紙一直保持上漲的態勢,目前美國東部新聞紙價格已經超過500美元/噸,實際上已封殺了我國新聞紙價格回調的空間,因此我國新聞紙價格出現大幅回落的可能性也不大。總體判斷是2004年我國新聞紙基本維持目前價格,可能小幅提價。 瓦楞原紙進口量最大的品種 2003年我國市場對瓦楞原紙進口需求量繼續保持在所有進口紙及紙板品種中第一的位置,缺口近年來保持在130萬噸。面對較好的市場需求,國內企業未來2-3年內卻鮮有投資瓦楞原紙的計劃,僅2003年底山鷹紙業有多層瓦楞紙箱技改項目投產以及2004年江蘇理文造紙將投產25萬噸的瓦楞紙項目,實際上無法滿足國內對瓦楞原紙的市場需求。原因可能有兩點:一是瓦楞原紙價值較低,獲利空間不大;二是原料制約,國內許多瓦楞紙生產企業沿用傳統設備,以非木材纖維為原料生產高定量的瓦楞原紙和高強度瓦楞原紙,在產品質量、規格、品種諸多方面都滿足不了現代包裝行業的需求。從市場需求角度,今后高強瓦楞原紙要向低定量、高強度、全規格方向發展。 在當前原材料漲價的背景下,企業投資建設瓦楞原紙項目的積極性不高,大量依靠進口的現象還將要持續幾年。當然瓦楞原紙價格一旦抬頭,對瓦楞原紙的投資有可能增加。
白紙板明年后供求基本平衡 白紙板及白卡紙在我國的生產和消費都保持相對較快的增長。從1990年以來我國白紙板及白卡紙消費量占紙及紙板消費量的比重逐步盤升,到 2002年,該比例已經從4.09%上升到12.37%。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攀升,我國企業投資興建白紙板及白卡紙項目增加較快,僅2003年就實際增加近120萬噸/年產能,2004年計劃投產125萬噸/年產能, 2005年計劃投產110萬噸/年產能,產能擴張過快。主要產能包括寧波中華紙業50萬噸(即將擴大到120萬噸)、廣東博匯紙業30萬噸(即將擴大到60萬噸)、玖龍造紙40萬噸、珠海紅塔仁恒紙業24萬噸、山東太陽紙業15萬噸、廣東佛山華新紙業12萬噸、煙臺福斯達紙業10萬噸,晨鳴紙業和美利紙業在2005年將分別增加80萬噸和30萬噸年產能。雖然2003年白紙板及白卡紙進口量出現反彈達到100萬噸左右的水平,但是國內迅速擴張的產能對于白紙板及白卡紙市場將形成壓力,預計到 2005年我國白紙板及白卡紙市場供需將基本平衡,進口量將大大減少。但是由于市場缺口急劇加大,輕量涂布紙市場前景仍然可以看好。 提高行業整合力度 目前我國造紙工業主要面臨著原料結構、產品結構和企業結構等問題,其核心是資源約束瓶頸。紙漿企業普遍存在經濟效益欠佳的問題,追究原因如建設周期長,全額貸款形成投資和債務負擔過重;建設規模偏小,難以降低投資和生產成本;稅費負擔過重,市場木材價格高;建設項目未配套建設相應的原料林基地;原料來源復雜,質量不穩定,影響產品質量等等。要改變這種狀況,紙業環境必須要改善。 首先是要在產業規劃、稅收、信貸上提高對民族紙業成長的重視程度。可以借鑒國外紙漿制造企業發展的成功經驗,立足國內建立林漿紙一體化發展現代化林紙產業,形成一定規模的自制木漿能力,這就完全有可能規避國際采購木漿的風險。 我們也看到,2004年2月16日國家發改委宣布了經國務院批準的《全國林紙一體化工程建設“十五”及2010年專項規劃》報告。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將力爭用10年左右的時間,建設速生豐產造紙林基地15500萬hm2(1畝=15hm2),新增木漿產量550萬噸,將國產木漿比重從6%提高到15%,實現造紙工業與林業共同發展。應該說,我國的造紙產業政策已經指明了行業發展目標和實施辦法。 其次是提高林紙一體化戰略的深度和廣度。我國林紙一體化戰略地位雖然已確立,但是在林紙一體化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實際問題,首先是資金瓶頸問題。由于林紙一體化產業鏈上資金需求特別大,進入門檻相對較高,以銅板紙生產線為例,20萬噸的銅板紙生產規模要實現林紙一體化工程需要在原材料基地、木漿以及銅板紙生產線等方面的資金占用就高達48億元。解決制約林紙一體化工程的資金瓶頸問題需要研究解決。
這其中特別是要解決企業體制問題。由于目前造紙企業性質以老國企為代表,客觀上存在出資者缺位、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等問題,造成企業決策機制、經營方針、激勵機制等多方面效率低下,這是林紙一體化過程中必須解決的深層次問題。 再次是創造條件促進行業重組,利用資本市場培養龍頭企業。一是企業改制步伐要加快。我國許多造紙企業一般都是老國企或小作坊,目前可以參考證券市場股份制實踐的經驗,在允許自辦、合作、有償投資、股份制等多種林紙產業化企業發展模式的背景下,需要大力發展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核心內容之一就是要進行股份制改造。在林紙一體化過程中,政府、企業、外資、個人等都可以以自己的財產入股經營,在產權清晰、責任明確、利益共享的企業經營和管理模式下將有利于企業按照市場化規律運做,培育一批在市場上有競爭力的造紙企業。二是針對林紙一體化工程周期性長的特點可以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的優勢,走產業和資本相互結合的道路。例如,對達到上市條件的企業可以通過發行新股融資;已經上市的可以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或增資擴股,增加企業長期資本。在具體選擇融資的證券市場時還可以考慮在國內A、B股市場以及香港、紐約等國際資本市場上市。三是針對造紙企業規模偏小、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差的特點可以利用資本市場作為紐帶做大做強優勢企業。通過資本市場平臺,利用資金、信息和人才等優勢地位在造紙產業資源結構調整、企業規模結構調整和產品結構調整過程中發揮中介橋梁作用。
晨鳴紙業,目前該公司產能130萬噸,主要生產銅板紙、新聞紙、箱板紙、雙膠紙、書寫紙、輕涂紙等產品。其銅板紙生產能力為40.3萬噸,銅板紙生產能力僅次于APP公司,在上市公司中紙品總產量和銅板紙產量位居第一。2003年該公司銅板紙、雙膠紙、新聞紙以及箱板紙在主營業務收入中比重分別為24.88%、16.92%、10.67%和10.53%。其中雙膠紙由于輕量涂布紙的替代作用其銷售比重已經呈現明顯下降的態勢,但是生產雙膠紙成本下降幅度較大,因此雙膠紙毛利率反而維持在較高的水平。 華泰股份公司目前產能70萬噸,主要生產新聞紙、文化用紙、包裝用紙、生活用紙等產品。目前新聞紙生產能力36萬噸/年,屬于我國新聞紙產品的龍頭企業。在2003年的主要產品收入構成中,新聞紙和文化用紙比重分別占51.97%和39%。 2003年7月20日其竣工投產的15萬噸輕量涂布紙項目生產的輕量涂布紙在產品質量上明顯高于雙面膠版紙,有望成為雙面膠版紙的升級換代產品,預測未來3-5年內市場容量可能超過200萬噸以上,有較大的市場機會。因此初步判斷在2004年15萬噸輕量涂布紙項目將充分發揮效益(2003年投產后實現效益4673萬元)。2004年沒有重大投資項目竣工投產,但計劃發行13億元可轉債,計劃投資 18萬噸輕膠紙項目。 由于我國原材料結構調整,我國近年來在中高檔紙及紙板生產方面投入的資金相對較多。但由于造紙行業投資往往資金規模較大,周期較長,國內一般企業真正投資中高檔紙及紙板生產的企業不多,投資主體主要集中于外資和沿海經濟相對發達的廣東和山東。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我國實際增加生產能力297.5萬噸,主要包括新增箱紙板(147萬噸/年)、盒紙板(95萬噸/年)、輕涂布(約20萬噸/年)、新聞紙(27萬噸)等中高檔產品,2004年到2005年我國大型項目可分別新增262.5萬噸、293萬噸的生產能力,包括盒紙板增加185萬噸/年、銅板紙增加 130萬噸/年、未涂布文化紙增加111萬噸/年、箱紙板增加65萬噸/年、輕涂紙增50萬噸/年等產能。 2003年我國造紙工業主要原料、燃料價格已出現上漲的局面,特別是麥草、蘆葦、蔗渣、煤、進口廢紙、進口木漿等消耗量較大的原料、燃料均出現較大漲幅。 根據《造紙信息》統計,2003年進口廢紙均價在 137美元/噸,進口廢紙和廢紙板合計938萬噸,較 2002年增長36.54%;進口木漿和其他紙漿合計595萬噸,較2002年增長11.42%。如果將進口廢紙和廢紙板按照80%折合率折合成紙漿,則2003年共進口紙漿1345萬噸。
按照2004年中國將新增加紙及紙板產量200萬噸計算,廢紙比例目前在原材料結構中占44%。因為我國廢紙供應量增長主要靠進口,如果考慮 80%的成漿率,2004年將新增加進口廢紙和廢紙板約110萬噸,2004年進口廢紙和廢紙板可能達到 1050萬噸,同比增長12%;進口木漿目前在原材料結構中占17%,預計2004年進口木漿和其他紙漿新增加34萬噸,達到630萬噸,同比增長6%。 對進口原料依賴大 由于中國市場對造紙原材料消耗繼續增加,對進口原材料的依賴還非常大。我們初步判斷今后一段時間內紙漿和廢紙等原材料價格以上漲為主。主要原因除了中國旺盛的原材料需求以外,還有國外廢紙收購存在的問題導致廢紙收購量增幅有限,美國等廢紙收購企業工人要求提薪增加了廢紙收購成本等因素也導致廢紙價格盤升。 一是進口加拿大針葉硫酸鹽漂白木漿價格 2004年均價同比增長可能接近10%。由于國內紙漿新增產能非常有限,除2004年9月海南金海紙漿廠約60萬噸規模投產外,今年國內基本沒有新增商品紙漿產能。近年來我國主要從加拿大進口紙漿,按照預測2004年需要進口紙漿630萬噸。最近進口加拿大針葉硫酸鹽漂白木漿價格接近570美元/噸,較2003年底上漲了3.5%,預計2004年進口加拿大針葉硫酸鹽漂白木漿價格可能超過600美元/噸,均價同比可能接近10%。 二是未來兩年進口美國OCC廢紙可能從2003年底150美元/噸上升到200美元/噸。以美國OCC為例,進入2004年以來廢紙價格出現快速上漲,前兩個月上漲約8美元/短噸,按照到岸價價格計算,目前美國OCC價格已經到了約 160美元/噸,較2003年底上漲了近6.67%。根據目前情形預測,由于目前進口廢紙價格僅占進口紙漿的25%,而廢紙成漿率又可高達80%,因此國內企業對進口廢紙的需求超過進口紙漿的需求,因此廢紙價格可能繼續看漲,2004年到2005年廢紙價格有可能到達200美元/噸。這對于以廢紙尤其是進口廢紙為主要原材料生產箱紙板等中高檔紙及紙板的企業可能具有較大影響。 三是2004年國內非木漿纖維原材料價格也將保持穩中有升。較2003年年底價格漲幅有限,但大部分原材料較2003年均價可能有50%以上的漲幅。因此對傳統文化紙(單膠紙、中低檔雙膠紙以及書寫紙等)生產企業的生產成本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中國企業競爭情報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