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他的100多名員工,在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北郊陶莊鎮的一個小村子里,利用5條生產線,把木槳、廢紙等頂料制成瓦楞紙、衛生紙等產品,銷售到國內20多個城市。去年,他們在造紙行業尚未全面復蘇的市場背景下,變魔術似的在自己的銀行帳號里存進了4000余萬元。
他就是李運坤,他領導的企業就是棗莊市一大紙業有限公司。“一大”2001年度納稅240余萬元,在全市民營企業中位于第11位。
企業活了,直接原因就是用對了一個人
10年前的“一大”人,絕對想象不到今天如此紅火的情景。那時,“一大”還是光華造紙廠,是一原夏莊鄉東倉村的村辦企業。由于當時的市場、資金、管理等原因,企業在1991年初停產,工人幾個月發不出工資,負債300萬元。
一個人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但有時卻有著決定性。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李運坤通過管理薛城賓館,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尤其在經濟管理方面。
他訂閱了好幾種報紙,一讀就是半天,反復琢磨報上刊登的先進管理經驗,出差時,他在火車上細心聽著南采北往的客人談生意經,在其它酒店住下時,又時刻留意著那里的管理方式。就是靠著這種精神,李運坤在接管薛城賓館后的幾年時間,就扭虧為盈。
要相信自己,更莊相信團體的力量
當李運坤接到東倉村村黨支部書記鐘道山的邀請時,心里很矛盾。薛城賓館已經經營得不錯了,前景很好,而光華造紙廠,卻是一團糟,自己能救活它嗎?
“我們相信你,你就放心大膽地去干吧,我們支部支持你,你要相信自己!”鐘道山這樣說。
“相信自己”,這正是李運坤的口頭禪。但在社會化大生產的現代市場經濟運作中,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光華造紙廠已停產3年了,除了銹跡斑斑的設備和四面進風的廠房外,一無所有,別說人才了,就是工人也沒有一個。
企業家能量大體現
沒有資金,借。當時銀行對“光華”這樣的村辦虧損企業,是不會貸款的,李運坤只好向親友借,自籌資金30余萬元。
沒有人才,請。他通過同行的介紹,幾經周折,終于從天津聘請了一位退休的工程師。沒有技術工人,請。“我已以個人名義籌到了錢,開工投問題,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把產品賣出去,發工資,同樣也不會有問題。’”有了李運坤的承諾,十幾個技術工人上班了。
為了讓工人們相信自己,李運坤采取的辦法就是干,他不僅同工人們一起修建廠房、維修調試設備、采購原料,而且還同工人們吃住在一起,辦公室的破沙發成了他的床。
看到廠長與自己同吃同住同勞動,大家工作起來很賣力氣,知道廠子困難,全廠的職工沒有一個計較勞動報酬的,大家的共同想法就是讓機器早運轉、讓廠子早生產。大家也知道當時的紙品市場不是太好,但是他們沒有后退,大家依然看到了光明的前景。
團隊精神,就是在這種逆境創業的過程中形成了。也正是這種團隊精神,使這個造紙廠3年沒有運轉的機器和生產線,于當年5月1日再次運轉起來。
核心競爭力來自信譽
李運坤和他的造紙廠,在發出工人們的工資,生產出幾十噸的瓦楞紙之后,銀行帳號里剩余資金只有3位數,派出的業務員沒有帶來一個訂單。
是價格高嗎?李運坤和他聘來的工程師、技術工人對生產的各個5環節的成本都做到了認真的核算,都盡全力做到了最省錢。是質量不過關嗎?聘來的工程師說,瓦榜紙的質量應該是市場上一流的。
把銷售部門的情況綜合了一下,李運坤選擇了臨沂一個用戶作為拓展市場的突破點。這個用戶每年對瓦楞紙的需求量較大,但對他們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廠子生產的瓦楞紙質量深表懷疑。李運坤覺得有望,便拉了一車瓦楞紙去了臨沂。
遭到冷遇是情理之中的事,好說歹說,人家才同意將他們的產品留下來試用。
在試用過程中,李運坤和他的業務員如同第一次參加考試的小學生,他們仔細觀察著每個試用的環節,對出現的每一個問題都牢記在心。
幾天后,這個廠家的負責人握著李運坤的手說,現在向我們供貨的廠家很多,但像你這樣認真的廠長卻不多,我們不僅要產品的質量,還是供貸方的信譽,有你這樣的廠長,我們也就信得過你們今后的新產品質量。
這次推銷,他們不僅得到了2萬多元的救命錢,更重要的是使全廠認識到產品質量尤其是信譽的重要。也正是這種對產品質量和信譽的重視,使光華廠成了現在的“一大”,成了國內一些上市公司合作伙伴,上海的界龍實業、安徽的古井貢等大企業的訂單,使他們在市場上立了足,發展勢頭看好。
目前,他們這個原年營業收入不足百萬的小廠,巳成為年營業收人近半個億的全市百強民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