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聞、出版、包裝事業的迅速發展,我國已成為紙張的生產、消費大國。由于我國是一個少林國家,生態保護任重道遠,木漿的生產能力和市場的需求之間矛盾日益突出。在日前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中國造紙協會組織召開的《竹漿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專家評議會上,與會專家呼吁:加快調整我國紙業原料結構,實現竹漿代替木漿的戰略性轉移。
專家認為,發展竹漿是解決我國紙業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徑,也是調整我國紙業原料結構的現實方法,可以彌補我國目前中高檔紙漿的缺口。
據介紹,竹漿的性能介于針葉林和闊葉林木漿之間,明顯優于草類漿,可以替代闊葉木漿,并減少針葉木漿用量,用于制造各種紙張。竹漿的生產工藝、污染治理工藝成熟可靠,且大部分設備可以選用國產品,并能有效降低成本。據中竹紙業(集團)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利用竹子生產每一噸漿的單位成本比松木低近1500元,比桉木低近900元,其品質與木漿相當。面對加入“世貿”后的國際市場,我們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清華大學井文涌教授說,現在進行紙業原料結構調整可以說是迫在眉睫。他向記者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2001年,我國紙及紙板產量和消費量均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隨著我國紙產品需求的快速增長,我國造紙產業結構性矛盾日漸突出,木漿供應遠遠滿足不了需求,造成進口量迅速增加。2000年,我國進口商品木漿和廢紙分別為335萬噸和371萬噸;2001年增長到490萬噸和642萬噸,已占全國紙漿消費量的38%;這種勢頭若沒有有效的措施,還將延續下去。
此外,我國紙漿造紙用材短缺和價高的矛盾十分突出。據統計,2001年,我國紙漿總消費量為2980萬噸,其中木漿比重占23.1%,非木漿比重占32.9%,廢紙漿占44%。其中,國產木漿比重所占比例不足7%,且呈下降趨勢;非木紙漿中,禾草漿占73.5%。造成我國紙及紙板產品品種少,整體技術含量低,中低檔產品比重超過70%,產品結構不合理,同時造成紙、紙漿和紙板進口量的大量增加。1995年至2000年,該類商品進口量達到1719萬噸,用匯64億美元,居我國主要進口商品用匯第三位。
更為重要的是,我國的生態現實已不允許紙漿原料過度依靠木漿。我國是一個少林國家,森林資源覆蓋率比世界低10.45%,人均森林面積和人均森林蓄積量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21.3%和12.6%。隨著西部大開發的進行,以退耕還林為主的生態保護措施勢在必行。這種現實決定了我國木材纖維供應將呈下降趨勢,1993年至2000年,國產木材供應量年均遞減1.1%,2001年比2000年減少了大約3600億立方米,更加突出了國內木材供給不足的矛盾。據預測,2005年,我國商品木材需求量為2.3億至2.4億立方米,缺口達6000萬至7000萬立方米。
他說,發展竹漿產業可以大大緩解我國木纖維原料短缺的矛盾,還有利于我國正在實施的生態保護。
我國是世界上竹類資源最豐富的國家,竹子的種類、面積、蓄積量以及年產量居世界之冠。在北緯18度至35度、長1700公里和東經92度至122度、寬3000公里的范圍內,基本上都有竹子生長。據統計,目前全國竹林面積約420多萬公頃(占世界總面積的25%),全國竹材年砍伐量約900萬噸。而且竹子易于人工種植,生產周期短,一次栽種,永續利用,連續采伐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同時,發展竹漿產業能夠有效利用中西部地區的豐富資源,使西部開發有了切實的產業依托。
從資源情況來看,云、貴、川、渝、桂、閩、湘有得天獨厚的竹子資源,其竹林面積約占全國的40%。在這些地區建立竹子原料基地,以產業鏈為依托,既解決了西部地區農民退耕之后真正能“退下來、穩得住”,又能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據測算,以年產100萬噸竹漿計,每生產1噸竹漿需竹子5噸,每噸竹子的現行收購價在300元左右,農民每年可直接增加收入15億元。
專家認為,造紙工業是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原材料的重要基礎工業,紙及紙板的消費水平已成為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造紙工業關聯度高、產業鏈長、涉及領域廣,竹漿產業發展可以充分發揮我國的資源優勢,符合林紙一體化發展政策。林紙一體化的發展,不僅可以解決我國林木資源短缺的問題,而且可以為農民就業和增收提供新的途徑。特別是國家在西部地區實施的退耕還林和天然林保護工程,為竹漿產業發展竹資源提供了條件,以造紙工業為龍頭的產業鏈,可以帶動農民積極造林種竹,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進程。
專家建議,國家現在應重點支持現有竹漿生產企業通過技術改造、跨地區重組,在較短的時間內,培育一到兩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紙業大集團,以迎接入世后國際化競爭帶來的挑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