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業界,"華泰"無疑是個十分響亮的名字,不僅僅因為她在短短的二十幾年總資產擴大了近萬倍,成為集造紙、熱電、印刷、化工、商貿、育林于一體的大型現代化企業集團,還緣于另一個名字--李建華,這個創造華泰奇跡、描繪華泰輝煌的人。
李建華用他的個人魅力影響和帶動著一支特別能戰斗的職工隊伍,他應對入世的十大思維,集中概括了他二十多年來治廠創業所積累的經驗,并結出了豐碩的成果,使今天的華泰集團成為引領中國造紙業缶前邁進的杰出代表之一,受到紙業界及社會各界的矚目,更是中國入世后能夠與國際紙業抗衡且倍受大家看好的企業之一。華泰集團的應對入世策略和思維,為我們提供了諸多可以借鑒的經驗--
思維之一:誠信做人,培養戰略伙伴客戶
記者:李總您好!我聽業內外不少人士說:"見到華泰的李總,首先給人的印象就是誠懇、謙恭、自信,讓人不由得產生一種值得信賴的感覺"。在企業內,您也十分注重加強對員工"誠信"的教育。近來不少媒體也開展了關于"誠信"的討論和報道,有人在中國企業失敗的反思中指出,沒有誠信,企業根本不可能建立市場資本,而市場資本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平臺。我也從中了解到,許多人談及入世后的競爭與挑戰,最擔心的是國內企業的"誠信度"的問題。造紙業是中國的傳統產業,許多問題如產品質量、價格、服務等也都是采用"傳統"方法解決,作為業內有著較高的"誠信度"的人物,你是怎樣運用和對待"誠信"的?
李建華:說到"誠信",我想起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早在2500多年前就強調的三個字:"謹而信",他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當以"誠"為本。據美國出版的《百萬富翁的智慧》一書介紹對1300家企業的調查,其成功的秘訣首要的一條就是誠信。誠信,一向是我們華泰人做人做事的根本原則。這些年來到我們華泰參觀考察的人都是一批接一批,有的是來學經驗的,有的是來討技術的,我們向來都是以誠相待,敞開車間,任其考察,從而帶動了許多兄弟同行的發展,也得到了他們的尊重和信賴,加強了企業之間的友誼。
記得一開始開發南方市場的時候,因為沒有考慮當地氣候、濕度等因素,客戶反映紙受潮變形,有些出現"荷葉邊",盡管客戶沒有要求,但我們二話沒說,立即重新修改工藝,采用覆膜包裝,生產出適應當地氣候的新產品,并為客戶全部給予更換。還有,95年正是涂布箱板紙面市初期,有一批試機紙質量不太好,濰坊一客戶卻急著要購買,我說寧肯損失20萬,也不能賣這樣的紙,并當著客戶的面將紙鋸爛,客戶當即表示說:"就是等再長的時間,也要用華泰的紙!"
去年新聞紙投產之初,我們采取"先用后買"、"用好再買"的方式,大膽將產品先送給客戶試用,結果他們試用后給了我們以高度評價。也正是憑著對客戶真誠信賴的態度和誠實誠信的原則,我們贏得了各大印刷物資公司、印刷廠、報社等客戶的信任,并與他們建立了深厚友誼,有的成為戰略伙伴關系,訂單紛至沓來,在國內新聞紙供大于求的形勢下,我們的產品卻供不應求。
記者:誠信,應該說是企業最寶貴的無形資產之一,它在市場經濟運行中具有金一般的價值,而據我所知,我國每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0%-20%無效成本,是市場交易信用體制缺失所致,許多人提出,中國入世后可能因為"信用危機"還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資源浪費。您是怎么認為的?
李建華:企業在新的形勢下如何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如何做強做大?我看最起碼的、最根本的還是要講誠信,樹信譽。現在國內的市場還不規范,在某些行業或企業里存在著"不講信用"的問題,但我相信這種現象會逐漸轉變。面對加入WTO之后的挑戰,與國內外更多的經營者同場競技較量,不講誠信,不要說取勝,甚至連入場券可能都拿不到。誠信是現代市場經濟的生命,入世后更加體現"信者生存"。華泰與中國農業銀行"銀企"合作的成功,與山東大眾報業集團"紙報"聯合的形成,行業內首家引進博士掛牌博士后工作站,新聞紙成功進入并迅速占領國內市場,等等,無不體現出誠實守信的無形價值。
思維之二:環保先行,實現環保、效益"雙贏"
記者:華泰從一開始的"正步走",到"滾雪球"式發展,再從"跳躍式"向前邁進,又到了如今的"飛速"發展階段,目前正向著"振興中國造紙業"的理想邁進。眾所周知,制約造紙發展的最大瓶頸是污染。我們了解到,為治理污染,華泰集團每年都要投入一大筆運轉經費;而作為企業來說,最終目的就是追求利潤最大化。這會不會影響入世后華泰的競爭力?您認為這樣做是否值得?
李建華:以前有人這樣評價中國的造紙行業:不治污等死;一治污必死。因為中國大部分的造紙企業規模較小,小企業根本沒有能力治污,大一點的企業如果治理污染,也必然投入大筆經費,造成成本大幅增加。但我們考慮的是:我們為什么辦企業?難道是為了企業掙錢、自己得利?難道我們的企業發展只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嗎?我們企業要為民造福,為了孫后代造福,就必須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寧肯企業少贏利,不論花多少錢也要治理污染!犧牲環境,即使企業發展起來也是犯罪。
截止"八五"末,我們共投資1000多萬元,徹底根治了廢汽、廢渣、抄紙白水"三廢"污染,大大提高了廢資源利用,公司的環境面貌也得到極大改觀。同時我們也從治污中認識到,治理污染并不是"賠錢的買賣"。只要通過不斷創新,企業就能快速發展,完全可以實現環保與效益的"雙贏"。"九五"期間,在增上節能項目的同時,我們不斷引進"四新"技術,引進國內外先進控制系統,進行設備技術更新改造,提高設備技術含量和水平,實現節能降耗;并鼓勵員工技術創新,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為徹底解決污染問題,我們先后總投資3億元增上了100t/d、160t/d堿回收和100000m3/d中段水項目。在運行的基礎上,我們通過設備工藝的不斷改進,使其在達到盈虧平衡的同時,實現了盈利。目前堿回收率達78.3%,黑液提取率達88.5%,年回收火堿15000噸,創效1600萬元;中段水的處理成本每立方僅5-6毛錢,回收利用率達到95%,年節約用水1800萬立方。
"九五"期間,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我們也正是始終如一、腳踏實地地搞好環保工作,堅持節能與環保并行,治理與發展同步,才實現了經濟效益的大幅增長,連年實現利稅超億元,企業迅速走上了飛速發展的快車道。
記者:華泰的污染治理如今已是全國的典范,而且讓人佩服的是還實現了環保與效益的"雙贏"。我想知道,華泰所以能有今天的發展而無后顧之憂,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否是得益于在治污上已經"先行一步"?
李建華:是這樣。目前我們不僅具備了比較成熟的治污技術,處理能力也完全能夠滿足"十五"項目擴展的需要。
思維之三:企業文化,鑄就企業核心競爭力
記者:隨著中國入世,中國經濟已融入世界經濟大家庭,中國造紙業也不例外,以華泰為代表的山東造紙企業,目前已呈現出集約化、規模化、高科技發展的強勢特征。有人說,今后要促進企業發展,最重要的是培養壯大企業核心競爭力。您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李總:培育比競爭對手強的能力即核心競爭力,已成為企業生存之本、興盛之源。任何一個企業,要保持健康穩定的發展,特別是在中國加入WTO的新形勢下,要頂住國外的沖擊、并戰勝對手,培育壯大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一直堅持"以人為本",致力于企業文化建設,培養一支艱苦奮斗、團結拼搏的干部職工隊伍,加強干部職工的素質教育,提高他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增強企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這既是我們取得今天巨大成績走過的一條成功之路,也是我們今后繼續培育的重點。我一直為我們華泰的每一個員工都能時刻保持艱苦奮斗、拼搏奉獻的精神而感到驕傲。
去年6月份,16萬噸新聞紙安裝后期順電纜,按照安裝公司的計劃,14根800多米長的電纜至少需要半個月。對企業來說,時間就是金錢,特別是16萬噸這種現代化的紙機,每拖延一天就減少幾十萬元的利潤。我們發動職工利用下班后的時間協助安裝。干部職工的熱情也相當高,八米多高半米多寬的電纜通道上站滿了400多人,分公司經理親自指揮、喊號子。中午太陽熱辣辣的,干部職工的衣服都讓汗浸透了,有的領導嗓子都喊啞了,但沒有一個人提前離開現場。第二天,下起了小雨,我到現場去看時,他們仍然冒著雨繼續安裝。結果安裝公司十多天才能完成的工作,我們僅用了三天半就全部完成,現場給我們指導的外國專家紛紛豎起大拇指。我想,這就是我們華泰的核心競爭力,也是我們華泰今后發展的動力和希望。
記者:華泰的企業精神里有一句是:"無私奉獻"。現在已經很少有企業這樣提,也很少有人這樣做了,可是在華泰,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華泰精神既可以說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可以說是企業的一筆寶貴的無形資產。
李建華:有一句話:"艱苦創業創偉業,勵精圖治圖大治"。華泰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我想這種思想已經在我們員工的腦海中根深蒂固了,也就形成了我們特有的一種企業文化。
記者:我想這也是華泰這些年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能飛速發展的關鍵吧?
李建華:可以說是。
思維之四:不求最大,但求最好
記者:盡管造紙行業是一個朝陽行業,市場競爭極其激烈,不少紙業上市公司紛紛進行資產重組,逐漸退出造紙行業,如金融街,長江控股,保稅科技等;另外還有不少已具相當規模的企業則不斷通過低成本擴張,進一步擴大自身的規模,做大自己的"蛋糕"。而近幾年華泰既沒有進行資產重組,也沒走低成本擴張的道路,卻能夠實現并保持效益和規模的持續、快速、同步增長,華泰股份躋身兩市每股凈資產最高的前十名。您認為華泰成功的關鍵什么?
李建華:紙業市場競爭的激戰惡戰如今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我們也是在戰戰驚驚、如履薄冰地向前發展。如果說成功,我想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歸結于我們"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發展指導思想。正如我們華泰的規模不是行業內最大的,但經濟效益卻是同行業最好的。打個比方說,如果問你是要一筐孬蘋果,還是要一籃又大又甜的好蘋果,你肯定選擇后者。因為不管是吃還是賣,你都不會吃虧。一個事物的穩固性大小,也不在于他的體積,而在于它每一個組成部分的穩固性和整體的凝聚力。所以我們每做一件事就爭取把它做好,保證拿就拿得出手,拿出手就有競爭優勢。比如在環保治污、原料建設、技術改造和創新等各方面,我們都能夠領先一步,做到盡善,這才是保持我們持續、穩定、快速發展的關鍵。如果片面企求低成本擴張的路子,企業卻因此而背負沉重的包袱,大大阻礙了前進的腳步。
思維之五:做強做大,先強再大
記者:面對入世,有人喊"狼來了",于是很多人考慮的是如何低成本擴張,把自己做大,從而"與狼共舞"。而您卻提出"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發展經營理念,那么華泰又是采取何種戰略來增強自己的實力,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與國際紙企業抗衡的?
李建華:應該說,那種"越大越強"的傳統思維觀念已經不再適應,特別對中國造紙企業來說更是如此。但這并不等于說我們不應做大,而是必須"先做強,再做大",這樣才有與國際紙業抗爭的實力。我想,"狼來了"也不一定不是件好事,為了將來不怕"狼",要先把我們自己變成"狼",甚至是"獅"。這意味著中國造紙要生存就要不斷創新,這不正好是對中國造紙的一次必要整合嗎?
為了把企業做強,我們進行了三次大規模技術改造。一是淘汰幾臺陳舊落后的紙機,實現手動操作到微機控制的轉變;二是關鍵部位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提高自動控制水平;三是整體引進國際先進技術裝備,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通過三次大規模技術改造,目前除十六萬噸新聞紙項目全部引進世界領先技術裝備,處于國際先進行列,其它生產線技術裝備也全部得到優化,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現在我們正在增上一條生產能力達20萬噸的輕涂紙生產線,投資13億,從世界頂尖造紙設備集團VOITH PAPER引進,采用VOITH最新的標準化模塊式設計和成熟技術,這也是VOITH PAPER在亞洲提供的第一條"同一平臺新概念"紙機,預計明年上半年即可試投產。這條生產線投產后,我們將完全具備與國際紙業抗衡的實力。
思維之六:強強聯合,形成以造紙為主的產業鏈
記者:聽您的談話,我悟出一個道理--對中國造紙企業來說,要避免片面追求低成本擴張,如果僅是表面上擴大了自身的規模,但實際上降低了效率和反應速度,反而削弱了企業的實力和競爭力。只有通過先做強然后做大,才有戰勝對手的實力和可能。中國入世后,面對國際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外資企業要來國內投資建廠,關稅降低也會促使進口產品紛至沓來搶占中國市場,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和殘酷,華泰究竟采取何種競爭戰略,如何在做強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大?
李建華:目前我們國內的造紙企業規模相對較小,地區分布過于分散,國內還沒有形成幾個有實力的大企業集團,這就要求造紙企業按照工業結構調整的政策,進一步做強、做大,形成參與國際競爭的大企業集團。我們的競爭戰略就是抓住強強聯合,組建"戰略聯盟"或"聯合艦隊",形成以造紙為主的產業鏈,進而擴大我們的實力和競爭力。
"九五"期間,我們與中國最大油田勝利油田、香港協發紙業貿易公司等合資建廠,與東營化工、印刷公司聯合,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形成以造紙為主,與化工、印刷首尾相連的產業鏈,開創了全國同行業比較獨特的聯合方式,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2001年,我們又與山東首家報業集團--大眾報業集團強強聯合,成立山東大眾華泰印務有限公司,組建成中國第一支"紙報聯合艦隊",這不僅促進了紙報雙方的優勢互補,也為企業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做強的同時互相都做大了自己的"蛋糕"。當時這件事在造紙和報業界都引起巨大轟動,也開始了我們的強強聯合之路。目前我們與德國合作的亞洲地區維修服務中心項目(編者注:已于9月24日在華泰工業園奠基開工),與美國合資的PCC項目也都得到確定。"十五"期間,我們會繼續走這條路,在行業內外尋找優勢企業,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組建"聯合艦隊"或者"戰略聯盟",把我們建成真正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現代化大型企業集團。
思維之七:品牌戰略,打造中國紙業第一品牌
記者:中國現在缺少的就是和國際紙業大公司抗衡的紙業航母,但我想入世后的這種國際競爭不只是表現在實力上的這種有形的對戰,還會有無形的競爭,比如品牌。
李建華:你說的很對。品牌是市場競爭力、是效益、是巨大的無形資產,也是企業的生命。國際紙業公司除了具有規模優勢,更具品牌優勢,而要真正在入世后成為贏家,關鍵還必須要打造一個在國際上叫得響的知名品牌。華泰所以在短短的幾年內能夠在國內造紙業一路領先,也正是得益于品牌經營戰略的實施。為了打造紙業第一品牌,我們從設備改造、技術創新、質量管理、市場營銷、企業文化等各個方面不斷夯實品牌基礎,并在全國同行業首批通過ISO9001-2000質量認證、首家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產品技術含量、質量穩定性得到了充分保障。自1996年以來,"華泰牌"系列產品連年被評為"山東名牌產品",榮獲山東省產品質量獎,企業成為全國質量管理先進單位,許多客戶認準了就要我們華泰紙。今年初"華泰"商標已經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成為國內制漿造紙行業第一個馳名商標品牌,向打造國際紙業品牌邁出了一大步。
思維之八:校企聯姻,構建學習型企業
記者:現在全球發展的一個大趨勢就是邁向知識經濟時代,李總您在許多時候,也提出要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尤其要把華泰建設成一個知識型的企業、學習型的組織,那在這兒,您是不是可以就此談談您的看法和做法?
李建華:知識經濟時代,以創造性人才為核心的智力資源是各國企業爭奪的焦點,-個國家或企業智力資源的多寡,智力資源開發和利用程度的高低決定著一個國家或企業面向未來的競爭優勢。正是智力資源對于經濟發展的特殊作用,現在世界各國都致力于智力資源的開發,甚至把企業看成是一種"學習型組織",要求員工不斷地接受教育培訓,更新知識結構,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智力。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的價值和發揮的作用將越來越明顯,因為一個好的組織必定是一個學習型的組織,企業的生產者要在技術上不斷創新,必須不斷學習新的技術知識;企業的管理者也必須學習先進的現代化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經驗,改變傳統管理經驗做法,促使管理迅速與國際接軌,促進企業的進一步騰飛發展。
在這方面,對于員工主動的學習,如專業資格考試等,我們一貫給予大力支持;同時由集團公司統一組織,經常利用周末時間組織專家教授進行專題講座;此外在大的方面,我們與山東輕工業學院、石油大學等大學院校進行了"校企聯姻",分期分批組織開辦了制漿造紙大專資格證書培訓班、MBA工商管理培訓班等,培訓結束后進行統一考試,對考試合格者發放國家承認的畢業證書,從而大大激發了員工學習的興趣,也在全公司掀起了一股學習的熱潮。
思維之九:走林漿紙一體化之路,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
記者:面對迅速膨脹的知識和信息,企業只有不斷地學習,終身地接受教育,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因此,我覺得華泰與大學院校進行"校企聯姻"對于建立"學習型企業",是一個非常好的創新,它保證了企業的學習能夠"可持續進行"。但同時企業要想長期生存,更要實現"可持續發展",華泰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上走的是什么路子?
李建華:實現可持續發展,資源最重要。在原料方面,我們已按照國家、行業倡導的原料結構調整"四四二"的方針,確立了走林紙、漿紙一體化的發展路子,開始籌建70萬畝蘆葦原料基地、60萬畝速生林基地及配套的10萬噸蘆葦漿廠、30萬噸APMP漿廠,達到林紙、漿紙平衡。今年4月底APMP漿林紙一體化工程已經順利通過了專家組現場評估調研。通過資源整合,我們將實現林、漿、紙一體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們在蘆竹原料上與勝利石油管理局達成種植收購協議,在速生林方面已由政府發動附近地區農民種植。加快原料結構的調整,一方面為我們提高了產品質量檔次,提高了產品競爭力;另一方面還可以帶動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農民收入,造福一方,同時還可以改善地方環境,達到企業、農民、環境建設"多贏"的目的。
另外在水資源方面,我們一是不斷加大對水的循環利用和二次利用,提高水的綜合利用率,同時在增上新項目的決策上,我們也從多方面考慮,從節水節能、清潔生產的角度出發,比如我們已經增上的年產十六萬噸彩色膠印新聞紙項目和正在增上的20萬噸輕涂紙項目,都是微機自動控制,噸紙耗水不足10立方米,實現了水的全封閉循環利用。目前我們正在著手實施"雙高一優"清潔生產項目,節水節能項目已列入國家第6批國債項目,我們正爭取將其建成全國造紙行業節水節能的樣板工程。
思維之十:科技興企,創建環保生態工業園
記者:前不久看過許多媒體報道,華泰堅持污染治理和資源接替并舉,建成獨具特色的環保生態園,成為全國第一家綠色環保生態紙業,只要是去過華泰的人都會相信這一點。今天的華泰已經讓人們對造紙有了新的審視的目光,我想,明天的華泰,也將決不僅僅是藍天、白云、碧水、綠地所包裹的綠色、美麗的工廠,更會是一個環保的、溫馨的家園。能否就此談談"十五"期間華泰在環保生態園上有何構想?
李建華:我們創建"環保生態工業園"的基本思路是,繼續實施"科技興企"戰略,緊緊依靠技術創新、管理創新,走漿紙、林紙一體化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貫徹"源頭削減,過程控制,資源綜合利用和必要的末端治理"的清潔生產方針;突出抓好清潔工藝的自主開發,堅持不懈地開展"雙增雙節"活動;擴大物料循環利用,實施污染資源化治理,進一步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率;以盡可能少的投入把工業生產對環境的負影響降到最低限度,營造物流有序,環境優美,生產與環保高度和諧,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良好格局,實現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同時我們會進一步貫徹國家"一控雙達標"的環保方針,用廢水污泥開發肥料用于"哺葦育林",再"以林養紙",促進紙業發展,實現造紙"食物鏈",建成綠色高效生態紙業;造紙原料逐漸向木材纖維過渡,提高木漿比重,建成蘆葦基地、速生林基地及其配套漿廠,進一步改善種植結構和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產業的調整和區域經濟的發展,形成紙業、農業、林業互為依托的"生態鏈",實現社會、企業、環境"多贏"的綜合目標。
到2005年,我們力爭使機制紙年生產總量達到150萬噸,化工及造紙化工助劑達到70萬噸,年印刷能力達到30萬色令,熱電15萬kW,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20億元。逐步形成一個以高科技產品的研制開發、生產經營、技術服務為主導,集科、工、貿于一體,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大型現代化企業集團,并力爭建成國內第一家環保生態工業旅游景點。(原載于《中華紙業》) |
聲明:本文為企業稿件,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