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2002年中國國際造紙工業博覽會上,2000余家廠商參加,分別來自中國、美國。德國、奧地利、芬蘭、瑞典、法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在與博覽會同時舉行的2003年全國紙張訂貨交易會上,諸多國際企業要進行中國紙業市場的爭奪。中國市場新聞紙供大于求的形勢可能足以讓這些國際廠商頭疼。和國際廠商一起頭疼的還有國內的新聞紙生產大企業。供大于求在價格方面得以反映,2002年上半年我國的國產新聞紙價格維持在5700元/噸左右,較去年的6000元/噸,降幅在5%-10%之間。
中小企業沖破供需平衡
進入2002年以來,雖然國際新聞紙行業出現下滑趨勢,需求疲軟、價格下跌,但由于我國對新聞紙進口實行滑準稅而受到了一定保護,再加上今年來我國新聞紙進口量持續下降,發展還算比較平穩。2000年為21.07萬噸,2001年為15.37萬噸,下降幅度達到27%。今年1-2月份,我國共進口新聞紙1.83萬噸,較去年同期又下降了5.45%,使得國內新聞紙市場免遭全球新聞紙價格下滑的沖擊。2002年開始,我國新聞紙行業出現供大于求。
造成供大于求的主要原因并非受進口產品影響,2001年因受滑準稅限制而進口新聞紙約15萬噸,比2000年進口21萬噸又減少了29%。供大于求主要是受國內一些中小造紙廠的沖擊。目前,我國新聞紙的產量和需求量約為100萬-200萬噸左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專門生產新聞紙的大型企業有9家,近幾年增加到12家,預計今年新聞紙產量將達到250萬噸,其中中小廠產量約為40萬噸。
搶飯碗“不擇手段”
這兩年我國的報紙數量增加較快,已經達到2007種,用紙量約為183.96萬噸,加上新聞紙價格上調,2000年為5700元/噸,2001年為6000元/噸,于是一些中小企業改產新聞紙。盡管去年年底大型紙廠下調新聞紙價格,降為5300元/噸左右,中小企業也隨之降價,有的甚至降到4000元/噸,在價位上大企業不如中小企業靈活。在原料上,中小企業原料多以草類纖維為主,因污染問題而去掉蒸煮而改用廢紙作為原料。此外,新聞紙對白度較其它品種要求低,使得生產新聞紙的門檻不高。
據用戶反映,中小企業生產的新聞紙,在質量上存在一些問題。有的定量偏高,甚至公開推出60G/M2的新聞紙,有的強度差,有的橫幅定量差過大,復卷后出現松緊不一致。
去年底,某報社采用招標方式,有20多家生產廠家參加競標,因只以價格為標準,一家小企業中標,而質量好的大廠紛紛落馬。業內人士認為,報社采用招標方式采購新聞紙的做法很好,但這種只看價格的做法則不可取。
專家調查,針砭行業時弊
中國造紙學會副秘書長李玉華親自到中國報協、人民日報社等單位走訪,了解到近年來國內新聞紙的質量有了較大提高,特別是用進口紙機或者經過技術改造的機制產品。而未經過技術改造的小機器,質量仍停留在原有水平,產品難于找到用戶,只有滯銷并停產。
中國報協認為,目前新聞紙市場存在兩大問題:一是價格混亂。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一些廠家到報社推銷新聞紙,不說自己廠新聞紙售價多高,而是問報社能給多少錢。廠與廠之間競相壓價,造成市場價格十分混亂。二是中小企業的產品質量問題,為了保證質量,報協準備與有關部門聯合,共同抓新聞紙產品質量問題。
中央全國性發行的報刊以及地方發行量較大的報刊,均采用高速印刷機,速度均在14萬份/時,對新聞紙的質量要求較高,因而多選用大廠產品,其質量與進口新聞紙相當,印刷效果好。如人民日報使用國產紙率為80%以上,進口新聞紙今年仍然執行滑準稅率,國產紙比進口紙價格便宜。雖然中小廠在價格上有吸引力,為保持自身報紙印刷質量,報社也不敢選用價格雖然便宜但質量較差的新聞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