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環境報報道,山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趙克志日前在“全國重點流域區域污染防治工作會議”做了講話。山東省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關系山東長遠發展的四大戰略之一,在提前實現“一控雙達標”的基礎上,抓住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實施的機遇,采取切實措施,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全面推進流域污染防治工作,污染物排放總量有了較大幅度的下降,水污染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部分河流水質明顯好轉。2002年全省59個省控可比河流斷面中,有41個水質比2000年明顯改善,其中省轄淮河、海河流域36個可比斷面中,有26個水質好轉。山東省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解放思想,創新完善環保工作機制
各級黨委、人大、政府三個“一把手”親自抓環保。堅持實行省、市長環境目標責任制,突出解決環保熱點難點問題,每年檢查完成情況,按時公布考核結果。省政府撥出專款9750萬元,建設跨市河流斷面、重點企業、城市污水處理廠水質在線自動監控網絡,定期公布,強化地方政府的責任,接受社會監督。
二、選準重點,著力治理結構性污染
在“九五”期間率先取締5000噸以下小造紙廠、關閉萬噸左右草漿生產線的基礎上,2001年對所有兩萬噸及以下61家造紙企業的草漿生產線實施關閉(其中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沿線40家),削減COD排放量6.7萬噸,29條河流水質得到改善。2002年起,又開始關閉不能穩定達標的8家5萬噸以下造紙企業草漿生產線和所有5000噸及以下酒精生產線。加快造紙行業技術裝備改造和戰略重組步伐,重點培植6家大型造紙企業集團,走林紙一體化的路子,到“十五”末生產規模達到500萬噸,占全省的60%。制定實施了《山東省造紙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其中草漿造紙排放標準今年5月1日起為420mg/L,2007年為300mg/L,到2010執行污水綜合排放標準120mg/L,取消行業標準。造紙行業結構調整取得突破之后,帶動了釀造、電力、制藥、水泥、紡織印染、石油化工等行業的結構調整,走上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在保持經濟兩位數快速增長的同時,兩年內山東省COD、SO2、工業粉塵排放量分別下降了12%、5.9%、19.2%。
三、綜合治理,努力改善流域環境質量
一是以省轄淮河、海河和小清河流域為重點,制定實施了《實現水污染問題明顯好轉、基本解決、徹底解決階段性目標方案》,沂沭河干流基本實現了水體變清的目標。二是按照“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的要求,開展南水北調水質保障研究,編制完成了《南水北調山東段水污染防治規劃》,計劃投資129億元,對沿線43個城鎮水污染進行綜合治理。三是嚴格新建項目環境管理,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四是積極開展小流域污染綜合治理,實施“水污染治理、污水資源化、流域生態恢復與保護”并重策略。
四、擴大投資,提高城市水環境基礎設施水平
加快了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和污水管網配套。到今年上半年,全省已建成城市污水處理廠60座,處理能力376萬立方米/日,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超過40%。南水北調沿線兩年內建成16座污水處理廠,新增處理能力115萬立方米/日,流域污水處理率提高了24個百分點,在建14座,還有20多座正在抓緊規劃建設,實現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
五、嚴格執法,強化環境監督管理
積極建立完善地方環保法規體系,出臺了9件地方性環境保護法規和4項政府規章。各級環保、監察等部門緊密配合,開展嚴查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強化社會監督,推動了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六、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省
大力倡導循環經濟的理念,以推行清潔生產、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為切入點,在海化集團、煙臺經濟開發區、日照市等進行了建設循環型企業、園區、城市的探索和實踐。積極開展“創模”活動,全省有9個城市被命名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威海市創建了全國第一個環保模范城市群。(山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趙克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