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窗事發了。
事件的主角是*ST江紙控股股東江西紙業集團有限公司。其持有*ST江紙的32.1%股權將被拍賣。
引子似乎并不出奇———其兼并江西撫州造紙廠承接的2億多債務,與信達資產管理公司福州辦事處發生債權債務轉移合同糾紛訴訟,被法院裁定對其持有的32.1%*ST江紙股權拍賣。稍加留心,會發現這僅僅是江西紙業集團沉重債務的冰山一角。
更復雜更龐大的債務還是它絕對控股的*ST江紙———截止去年底,江西紙業集團已經占用上市公司的資金已達10億之巨。這已比較接近*ST江紙12.6億元的總資產,相當于該公司凈資產的3.4倍。
諸如*ST江紙控股股東掏空上市公司的悲劇已經很多了。前不久,*ST南華控股股東———南華西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占用上市公司資金高達6.33億元,被證監會處罰。ST猴王如此。*ST南華如此。*ST江紙最后還將如此。
無疑,在諸如*ST江紙之類的控股股東眼中,上市公司不但成了母公司的“鈔票印刷廠”,而且雖然子公司已經成為千萬投資者共同擁有的公眾上市公司,但他仍然是自己的“親生兒子”———老子拿兒子的還不理所當然?拿了白拿。
綜觀形形色色的“老子拿兒子”現象,其實歸結起來無非兩種套法:一是父債子還,具體表現在代替控股股東還債、替關聯公司擔保、母公司向上市公司明目張膽借款;另一類是母公司將資產高估后賣給上市公司套取資金。
顯然,在證監會及司法部門監管體系逐漸完善的法制環境中,控股股東亂拿白拿終將大白天下,受到監管方的制裁,結局無疑皆以悲劇告終。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雖然控股股東為此遭到“午門問斬”,但真正的受害者是上市公司和千萬投資者。這類被母公司毒害過的上市公司,幾乎無一例外地被ST或者留下無法填清的巨大財務黑洞———最終命運就是不斷地被倒來倒去地重組。
那么,一個必須正視的問題是,導致上市公司一窮二白的控股股東要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難道僅僅是“拍屁股走人”? (羅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