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啤酒、乳制品、飲料包裝市場被外資品牌壟斷已是不爭的事實。意大利的薩克米供應了中國90%的瓶蓋子,而國內的主要乳品、飲料企業都在使用瑞典利樂以及瑞士SIG集團康美包技術生產線。其中排名第一的利樂和排名第二的康美包壟斷了國內九成市場份額,二者比例分別占到75%和15%。 利樂康美包一統天下
隨著國內消費者對牛奶、果汁等飲料需求量的不斷上升,乳品、飲料行業迅速崛起,飲料無菌包裝市場的需求也在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長。這給目前在國際上占有統治地位的利樂、康美包帶來極大的想象空間,均把中國市場視為本企業的最重要市場。目前,利樂手頭已握著伊利、光明、三元、蒙牛、娃哈哈、匯源等國內幾大乳業及飲料行業巨頭,康美包也擁有匯源、完達山等客戶。國內九成以上的無菌包裝市場被這兩大巨頭壟斷。
利樂中國總裁李赫遜表示:“中國已成為利樂公司發展最快、最重要的市場之一。”到2004年底,利樂在華總投資將超過2億美元。事實上,利樂在華大規模的增資擴產行動已于去年開始。去年9月,利樂成立了它在中國的第四家合資企業——利樂包裝(北京)有限公司,并宣布投資5.7億元人民幣,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再建一座新工廠。今年,利樂昆山廠將新增兩條生產線。據稱,到2004年,該公司的無菌包裝盒的生產能力將擴大五倍,從目前的12億包增加到60億包。有關方面估計,以上各項投資將使利樂無菌包裝盒的總產能擴大三倍,達到125億包,足以應對中國市場未來五年可能增長的市場需求。
而全球第二大無菌紙包裝生產商——瑞士SIG集團康美包也不可能坐視對手對中國市場的壟斷,同樣將中國看作將來最大的市場,及增長最快的市場。去年11月27日,總投資額達9000萬美元的康美包(蘇州)有限公司宣布其設在蘇州工業園區的紙盒包材制造廠動工。這是SIG康美包在中國設立的第一座生產廠,標志著其在中國市場的業務拓展進入了全新階段。
呼吁打破壟斷
然而,正是國外品牌在無菌包裝市場的高度壟斷,令國內乳品企業的包裝成本高居不下。據去年伊利公司上市報告顯示,在伊利銷售總成本中有40%是包裝,這個比例顯然是太高了。而這正是由于中國奶業普遍使用的“利樂包”的價格太高所致。
國內包裝企業山東泉林包裝副董事長洪鋼在10天前的一次“乳品包裝與奶業協同發展專題研討會”上表示,目前乳品加工企業之間的產品競爭很充分,導致了利潤平均化,是市場機制的結果。但市場中縱向的東西往往被人忽略。實際上乳品品牌加工企業,也在上下游競爭獲取地位,這個叫做利潤池,橫向叫做市場份額。現在無菌包裝在牛奶產品價格中占40%,這表明縱向分配利潤的時候,利潤沒能平均化,只有壟斷。其副作用是:一個產業某一個環節有更多的利潤,這在早期可能對產業有好處,有一些促進作用,時間長了以后,限制了下游客戶的選擇權,可能會相對抑制行業的健康發展,對于下游企業產品開發會產生不利影響。他說,乳品里面包裝占到直接成本的40%不合理,如果能夠促進這方面的競爭,或者可以改變壟斷的局面。
在這次會議上,國內飲料無菌包裝被外資壟斷的格局已引起國內企業的重視,并紛紛表示希望國內企業能盡快打破這種壟斷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