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應文 史文生
本報訊 過去累計虧損4575萬元、從8個國家進口設備建成的武陟紅麻造紙廠,而今通過聘請姜豐偉這位造紙專家,僅投入350萬元,就使這條全進口造紙生產線主要配套設備實現了國產化,激活死滯資產3.35億元,企業也獲得了新生。僅今年前11個月,該企業就實現產值1.5億元,上繳稅金380萬元,獲純利潤246萬元。
武陟紅麻造紙廠是利用世行貸款興建的一家大型國有企業。1993年4月至1999年4月,在長達6年的建設期內,由于各種設備都盲目追求國際水平,致使該廠先后投資3.35億元從美國等8個國家引進的設備,三次試產三次停產,成了當地有名的老大難企業。武陟縣政府為此多次邀請專家會診,但專家認為,這些設備都是從國外進口的,不好搞技術改造。去年7月,武陟縣政府決定聘請年僅39歲、廣東湛江冠龍紙業公司高級工程師姜豐偉到紅麻主政。姜豐偉認為,紅麻廠整條造紙生產線配置水平不低,問題是關鍵部位技術設備配置不到位。有人說,企業啟動一次需要5000萬元資金,別瞎折騰了。姜豐偉則表示,啟動資金只需要800萬元,他個人愿拿出266萬元。去年7月,姜豐偉等4家股東組建武陟江河紙業有限公司,姜豐偉出任總經理。經協商,該公司對紅麻廠實施15年的租賃經營。同年8月,姜豐偉憑借多年的實踐經驗,僅投資120萬元,就一次試車成功。也就從這時起,姜豐偉萌生了對這條進口造紙生產線主要配套設備進行國產化改造的設想。
從國外進口網前箱稀釋定量控制系統需150萬美元,姜豐偉利用自己掌握的技術,投資42萬元改造,多年沒有解決的紙的橫向定量控制波動大問題解決了。進口一個涂布機空氣轉向器需8萬歐元,姜豐偉投資2200元,購進幾塊鋼板一焊問題也解決了。一年多來,他沒有進口一臺外國設備,僅用350萬元就使這套造紙生產線主要配套設備全部實現了國產化,效率整整提高了2倍,節約資金8000萬元。如今,該公司已成為國內同行業第三大生產高檔無碳復寫紙企業,原已下崗的370名工人重新上崗,每人平均月工資700多元。
日前,記者來到江河紙業有限公司采訪,看到企業生產紅紅火火,前來拉紙的外地車排成了隊。談到他的成功,姜豐偉感慨地說:“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敢于對進口設備動大手術,再加上產品定位準、附加值高,企業不活才怪呢。”據悉,該公司今年10月收購了紅麻廠部分資產,并承擔了紅麻廠9300萬元國內銀行債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