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訊,我國一年的紙張消費量約3500萬噸,上海占了其中的十分之一左右。如此龐大的消費量中,有相當一部分辦公用紙、書刊用紙、包裝用紙可以“再生化”,產生的環境效益不可低估。那么,怎樣才能將再生紙“扶一把,送上轎”呢?造紙業和廢紙回收業的行家們提出了三大對策。
對策一:加強宣傳
要讓再生紙“火”起來,首先得形成消費需求,讓大家都樂意用再生紙,甚至像一些外資企業和海歸人士、環保人士一樣,以用這種環保紙為榮。這就需要學校、社會、媒體、機構不斷宣傳,同時政府制定政策進行引導。
對策二:收好廢紙
有調查表明,上海每年產生的約130萬噸廢紙基本上都被回收了,它們大部分被送到外地,用于低檔再生紙的生產。這是因為本地廢紙的回收質量較差,不但優劣不分,還有摻水、摻膠、摻垃圾現象。專家建議,盡快建立有效的回收渠道,將印刷廠、辦公樓、居民家中的白紙邊角料、打印廢紙、文件廢紙、期刊雜志等“高檔廢紙”收集起來,為企業規模化生產提供穩定“糧源”。
對策三:改進技術
目前市場上的國產再生辦公紙大都用80%廢紙漿和20%木漿制造,因此光潔度、美觀度、消靜電效果的確比不上原木漿紙,在使用過程中會增加打印機、復印機等設備的損耗,而且在使用要求較高的用紙場合難以大展身手。
造紙專家認為,只要根據使用要求調整好廢紙漿與原木漿的調配比例、使用合適的化學添加劑、改進工藝設備,完全可以使再生紙“秀外慧中”,“好女易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