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林集團供稿 轉載請注明出處
(景華紙業網訊 吳海銀報道)十年,對于一個人來說,翩翩少年變成了青年才俊,那是何其的珍貴與彌足; 對一個企業來說,更是如此。泉林惜時如金,艱苦創業,十年磨一劍,一朝成大器。泉林發展的十年,正是中國造紙業蓬勃崛起的十年。泉林發展的十年,更是以李洪法總經理為首的企業新的領導班子艱苦創業、奮發有為的十年。泉林,中國造紙業十年崛起的一個見證。
時光荏苒,泉林走過了自己二十七年的風雨歷程,1976建廠到1993年的十七年里他都徘徊在虧損倒閉的邊緣。1993年,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伴著中國造紙業崛起的腳步,泉林的前身高唐造紙廠也迎來了他新的領導班子,踏上了艱苦創業的征程。歲月如歌,十年過去了,泉林已不再是十年前那個瀕臨倒閉的縣級小造紙廠,一躍發展成為今天年上繳利稅幾億元,位居全國造紙行業前列的大型多元化企業集團,十年跨越,十年發展,締造了泉林十年的輝煌,譜寫了中國造紙業發展的華美樂章。
一、經濟效益持續增長 企業發展,效益應該是第一位的,一個不盈利不為國家經濟發展作貢獻的企業是沒有其存在價值的。1993年紙廠年銷售收入僅1000多萬元,還是虧損企業,工人工資都得依靠政府的財政補貼;而2003年集團實現銷售收入22.53億元,利稅3.54億元,與1993年相比增長了近223倍、1783倍。經歷十年持續發展的泉林,已不是那個年年靠政府的小造紙廠,當地的老大難單位,而發展成為對國家和地區有突出貢獻的利稅大戶。
二、企業規模迅猛擴張 造紙業是資金、規模與技術密集型行業,沒有規模,企業就不可能實現騰飛。1993年企業年產量僅2500噸,職工不到300人,產品僅是單一的低檔文化紙。泉林的決策者們高瞻遠矚,以"山凌絕頂我為峰"的氣魄,大力實施低成本擴張戰略,連續兼并、重組、租賃夏津新華造紙廠、茌平造紙廠、金山口造紙廠、高唐二紙等9個企業,同時加大技改,新上3800、軟包裝、3700、20萬噸漿、有機肥料等高精尖大項目,實現了企業規模、技術、盈利的迅速擴充,發展到2003年,形成了年生產能力機制紙50萬噸,制漿60萬噸,復合軟包裝25億支,有機肥60萬噸,職工14000人,集制漿造紙、包裝彩印、生態林業、肥料化工、酒店餐飲等于一體,可生產銅版紙、輕涂紙等高檔文化紙、紙漿、包裝、肥料五大系列近40余種產品的大型多元化企業集團。
三、企業治理結構日益完善 政企分開,產權清晰,責權明確,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是企業發展的根本保證。泉林發展的十年,是我國企業不斷改革改造的十年。泉林人擴充企業規模,取得良好業績的同時,為適應新形勢下企業發展的需要,加大企業組織管理變革,打破原有的平均主義大鍋飯局面,引入競爭機制,建立起 "職級與薪酬同步,薪酬與考核并軌,考核與績效掛鉤"的基礎管理平臺;通過推行企業流程再造,為企業每個崗位都建立了工作程序和責任書,進一步明確了企業每個員工的職責;2000年,企業依照現代企業制度,開始產權制度改革,組建山東泉林紙業有限責任公司,實現了企業由傳統的工廠制向公司制的轉變,同時采用職工控股的方式,把經營者、全體員工的經營業績同實際報酬掛起鉤來,到2002年底,整個泉林集團產權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員工控股接近70%。產權歸屬個人化,使企業發展已經和員工自身利益緊密結合,徹底解決了企業經營發展源動力問題。同時成立董事會、監事會,進一步完善了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為企業將來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技術研發碩果累累 一個沒有技術優勢的企業,最終將走向消亡。十年來,泉林人始終以中國造紙業的技術難點與前沿技術為突破口,致力科技創新,研發碩果累累,泉林技術不僅提升了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同時也徹底改變了中國造紙業技術陳舊落后的局面。2002年2月1日,泉林 "重涂高檔銅版紙"項目,榮獲200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是近幾年來造紙行業獲得最高國家獎項,研發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檔銅版紙涂料制備技術"為泉林贏得了"銅版紙專家"的美譽。泉林紙業和中國制漿造紙研究院共同承擔的"速生楊木制漿造紙工程技術研究及生產應用"項目入圍國家技術創新計劃項目;2002年集團成功研發出"麥草置換蒸煮"的新草制漿工藝,攻克了這一造紙業國家級技術難題,新工藝徹底解決了環保問題,為我國今后草制漿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泉林享譽全國的先進環保治理模式,引領著泉林穩步快速的健康發展,同時改變了我國造紙工業這一傳統產業形象,開創了我國造紙業的生態工業之路。
五、員工待遇不斷提升 員工是企業的根基,沒有他們辛勤的勞動與艱辛的汗水,就不可能有泉林今天的成就。泉林以他們為榮,同時作為泉林人,他們又以此為驕傲。他們為泉林奉獻了青春,泉林也給予了他們青春的回報。1993年企業職工月人均工資不到200元,而2003年職工月人均收入已達900元,比1993年增長了4倍還多,并確保為正式聘用職工按時繳納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同時集團還為企業職工建設了住宅小區與職工宿舍樓,為購買商品房的員工給予一定的現金補助,極大地改善了企業員工的生活狀況與生活環境,有力地提高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六、綜合影響力顯著提高 1993年以前,紙廠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縣級小廠,而如今,泉林集團位居山東省造紙行業前四名,經濟效益處于全國前列,在造紙行業有一定話語權的旗艦企業。先后榮獲"全國輕工質量效益先進型企業"、"全國百家誠信示范企業"、"山東省雙文明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等多項榮譽稱號。集團"泉木"牌 、"泉草木"牌高檔銅版紙、文化系列用紙,是山東省著名商標,被國家技術監督局授予"工業產品采用國際標準證書",在印刷界享有"下機即可印刷"、"紙貴高唐"的美譽,其中"泉木"牌重涂高檔銅版紙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中國馳名品牌稱號。2001-2003年,以泉林集團為首發起的銅版反傾銷案最終獲勝,更是捍衛了銅版紙工業的國家利益。2003年末,泉林集團開創的循環經濟生態產業模式被國家環保總局命名為"泉林模式",并積極地推向了全國,同年泉林包裝打破原有的沉寂,對國外包裝企業對中國包裝行業的壟斷發起了沖擊,扛起了反壟斷的大旗,為振興民族包裝業挺起了剛強的脊梁。
七、推動了地方社會發展 "用生命經營泉林 讓泉林造福社會"是泉林的經營理念,是企業的發展根本。泉林集團自身發展的同時,始終堅持企業與社會同步協調發展,肩負起了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泉林集團發展的十年,直接造福了企業3000多個家庭,同時依托林業、蘆竹種植帶動當地近3萬農民走向了產業化工人之路,為當地解決"三農問題"找出了新的辦法。集團兼并、重組、租賃經營夏津、茌平、山口造紙廠與縣印刷廠,積極盤活了當地政府的破產企業與閑置資產,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泉林集團通過國際合作與商業交流,把山東高唐經濟、文化推向了全國,推向的世界,泉林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當地經濟、文化與政治文明建設。
八、積聚了大量人才 21世紀企業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誰擁有了先進的技術、管理人才,誰就把握了發展的先機。泉林集團意識到了人才的重要性,為促進企業的發展,每年都招聘外地大學生,從98年至今共引進了近500名本科生,構筑了企業堅實的科技、管理人才梯隊,同時加大引進國際人才的力度,引進了近50名高科技人才與國外管理精英。大量人才的引進,不但鞏固了企業的發展基石,為中國造紙業的發展積蓄了力量,而且也為當地的實現跨越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智力支撐。
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縱觀十年的發展,泉林人有過艱辛與困惑,但腳踏實地的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了過來,面對輝煌,所有泉林人沒有沾沾自喜,有的更多的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憧憬未來,泉林人滿懷希望與信心,開拓創新,銳意進取,朝著雙百產業的宏偉目標闊步前進,努力實現2010年200萬噸紙、300萬噸漿、120萬噸肥料的宏偉藍圖,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民族產業的振興貢獻更大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