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華紙業網通訊員報道)用戶用國產新聞紙不應該再有疑慮。中國造紙學會副秘書長李玉華介紹說,以前用戶不敢使用國產新聞紙,不外乎有定量、原料、質量及價格等幾方面原因,但這些方面的顧慮現在已完全沒有必要。
李玉華介紹,新聞紙是造紙行業的重點產品之一,一向受到國家高度重視。七十年代以前,為確保國家“二報一刊”用紙,國家投資也向該品種傾斜。改革開放以來,原有的新聞紙廠對設備進行了技術改造,有的還引進了國外先進的技術設備。
自1996年上海泛亞率先投資1.32億美元,從日本三菱公司引進年產12萬噸的新聞紙一臺,隨后,福建南平、齊齊哈爾、武漢晨鳴、廣州紙業、吉林白鹿、湖南岳陽以及華泰也相繼引進了新聞紙設備,不但產量大大增加,更重要的是產品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上達到進口新聞紙的水平。如在定量方面,國外新聞紙有42克/平方米,而國內廠家多生產48克/平方米、45克/平方米,但目前少數廠家已經有42克/平方米新聞紙,不久就會普及。
在原料方面,國外新聞紙普遍采用二次纖維,纖維偏長,國內還有少量摻用磨木漿,纖維偏短,印報時易掉毛糊版。目前國內這12家大紙廠都有用進口二次纖維生產的新聞紙,用二次纖維為原料的新聞紙印報,報社很少反映掉毛糊版的問題。
再就是在質量方面國內新聞紙也日漸穩定,以前老機臺質量穩定性差,但這12家大紙廠都有引進的新設備,技術裝備先進,自動化程度較高,紙的縱、橫向定量波動小,勻度好,水分均一性好,這些指標提高后有利于印刷,印后效果與國外紙基本一致。
還有價格問題,隨著廢紙價格不斷提升,03年進口廢紙價格比02年提高近50%,有些離港口遠的紙廠還要加運輸費,去年利潤水平大大降低,個別廠已在虧損邊緣。進口新聞紙的質量也分一、二、三等,要用等質等價作比較,如用三等品的進口紙質量來與國產比價格,就難以達到共識。
李玉華分析,就全世界而言,新聞紙也處在供大于求的時代,雖然新聞紙仍在反傾銷時期,03年進口量依然大于02年,其原因有用戶多年用進口紙,對國產紙有不放心用的問題,也有國外促銷手段的問題。一個簡單的道理連老百姓都知道,國內買柯達、富士膠卷比有些國家還便宜,其原因就是國內有樂凱膠卷的價格競爭,一旦國內企業都被搞垮了,進口膠卷還能這么便宜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