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炎炎夏日的7月,飲料市場的競爭也到了白熱化的階段。本該是生意興隆的季節,多數飲料生產企業卻因為原料漲價而笑不出來。
記者從相關飲料生產企業處了解到,與去年同期相比,占飲料產品成本約50%的包裝原料PET的每噸單價已經上升了30%以上。PET材料的價格起跌,目前正牽動著所有飲料生產企業的神經!
利潤已被大幅削減
黑松食品(蘇州)有限公司營銷部總監張先生向記者表示,一瓶600毫升裝的飲料,塑料瓶、標簽、瓶蓋等包裝材料占了產品成本的一半以上,其價格起落成為決定廠家利潤的關鍵因素之一。
而隨著石化產品的價格一路狂飆,像塑料瓶、標簽、瓶蓋等深加工石化產品的最高升幅達到了40%,食用PET材料的單價更是從每噸7500元飛升至近14000元。這直接刺激了生產成本的銳增,并有可能導致行業利潤下滑20%。
健力寶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一噸PET原材料可以制造出33000多個瓶子。由于原料漲價,每箱24瓶裝的飲料的直接成本就增加了7元。換言之,每瓶飲料的原料價格增加了0。30元。一瓶售價2。50元的飲料增加了0。30元的成本,這意味著利潤已經被大幅削減。
記者了解到,在國內的飲料行業中,不少大型廠家具備自己的吹瓶設備,但吹瓶設備只有滿負荷運轉,廠家才能有效控制PET瓶的生產成本。因此,大多數廠家只能從專業飲料包裝生產商處來采購食用PET瓶子,原料漲價問題也實在是避無可避。
規模采購消化壓力
目前,一些中小企業因為主要原料的升價而開始艱難度日。而眾多大型企業正通過規模采購,將成本壓力進行內部消化。一些以自己吹瓶為主的飲料企業開始從各方面節約成本,比如從小至用電控制,大到人力資源分配等方方面面節約,為自己創造盡可能低的成本。
另外,一些與大型包裝生產商實行聯線供應PET瓶的飲料企業,正設法保持自身的大宗采購優勢,并希望能夠從內部管理的環節中擠出利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