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中上游水污染治理調查
盡管黃河流域近年來都在采取措施治理污染,但目前黃河仍面臨著生活污水和農業退水污染不斷加重的局面。前不久記者行程3000多公里,在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四省區的黃河兩岸采訪時,親眼目睹了黃河中上游水污染的現狀和日益加劇的危害。
舊污染源未除 新污染源又現
今年年初,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組織專家組,對黃河水污染的狀況及危害進行了量化分析,發現黃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質為劣五類,基本喪失水體功能。隨著經濟發展,黃河流域廢污水排放量比上個世紀80年代多了1倍,達44億立方米。
在污染最嚴重的甘肅至內蒙古河段,甘肅的煉油、寧夏的造紙、內蒙古的稀土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污染源,結果一路下來,記者看到的是“人人造污染”。黃河從上而下,每一個城市都是一個大污染源,在蘭州、白銀、石嘴山、巴彥淖爾市、包頭等地,處處都有大大小小的排出口,昏濁不堪、泛著臭味的污水“嘩啦啦”地流進黃河。可與這種肆無忌憚排污相反地是,記者在這些地方,聽到的卻是“家家都喊苦”的聲音。上游用了污染水,下游吃苦受罪,再讓自己的下游重吃二遍苦,重受二茬罪。
人人排污,人人受污染之害,卻都不愿有“壯士斷腕”、徹底治理污染之舉。甘肅白銀市環保局局長吳沂說,環保遇到的地方保護主義更嚴重。手心手背都是肉,很少有領導愿意犧牲地方經濟發展利益來確保環境效益。
舊的高污染源還沒有徹底治理,新的高污染項目又在西部接二連三地上馬。記者在這些地區采訪時了解到,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進,一些東部污染企業在招商引資的旗號下乘機大量涌入西部地區,盡管這些“東資”在西進短時間內確實使一些地方的經濟總量有所增長,然而這些“東資”同時還帶來了“東污西移”,從根本上破壞了西部地區脆弱的生態,加劇了環境的進一步惡化。
寧夏石嘴山市今年1至4月份引進的70個項目中,高耗能的項目就有43個,而科技含量高的項目卻是屈指可數,而且部分已經投產的項目其環保后續工作也沒有跟上,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環境的新污染源。
企業治污難在哪兒
白銀有色金屬公司是黃河白銀段最大的廢水排放源。這家企業每年排放廢水1054萬噸,排放污染物1580噸,占全市排放總量的50%以上,其中銅、鉛、鋅、鎘、砷等污染物排放量占白銀市重金屬排放總量的90%。
重金屬污染物大多來自白銀公司下屬的冶煉廠,作為我國銅冶煉的老企業,冶煉廠已運行40多年。1998年和2001年,甘肅省環保局、甘肅省經貿委對這個廠廢氣、廢水污染源先后進行了兩次限期治理。2002年國家環保總局與國家經貿委再次對其限期治理,要求到2005年必須實現達標排放。盡管6年3次限期治理,但冶煉廠的治理項目至今仍無實質性進展,大量硫氧化物煙氣和含高濃度重金屬的酸性廢水繼續超標外排,污染依然十分嚴重。
由于歷史原因,目前我國企業生產工藝粗放,技術水平落后,環保欠賬很多。以大量消耗資源、能源為特征的結構性污染十分突出。現在,治理白銀公司冶煉廠的污染,必須要通過整體技術改造方能解決。據初步設計預算,環保治理及整體技術改造需5.3億元資金。“現在有方案,有辦法,就是沒錢。”白銀市環保局局長吳沂無奈地說。
而對一些還算有錢的企業來說,這是“賠錢的治污,有心喊無力做”。記者一路采訪了沿黃10多家大中型企業,聽到的幾乎是同一種聲音:環保難見效益,企業投資環保是賠錢,運轉環保設施就是扔錢。一些污染企業把不法排污當作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捷徑”。
大多數向黃河排污的企業并非不想治污,而是治不起。寧夏美利紙業集團公司是自治區造紙行業的龍頭老大,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貢獻”了全區20%左右的工業廢水。因排放廢水嚴重超標,這家上市公司曾多次被媒體曝光。近兩年,企業投入了近2億元進行污染治理,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效果。美利紙業集團公司董事長劉崇喜告訴記者,今年企業維持環保設備的運行至少要投入2000多萬元,這就意味著,美利每噸紙的生產成本要增加近90元。
黃河治污還需多輪驅動
記者在近兩個月沿黃河中上游各地的采訪中,強烈地感受到眾多環保干部、生態專家對黃河污染加劇的擔憂。一些專家認為,黃河污染已經成為全流域的整體污染,必須多輪驅動,強化責任,實行統管,否則低效的治理與加劇的污染,將使“母親河”無法再“哺育”兒女。
一些黃河治污專家指出,黃河污染控制目前面臨地方保護和體制不順兩大難題。地方保護主要表現在一些地方默許污染企業偷排亂排;體制不順則表現為“水利不上岸、環保不下河”。一些地方環保部門只從當地經濟利益出發,而不考慮“河里的事”,對排污企業查得不嚴;而作為流域管理機構,黃河水利部門只能管到排污口,管不了“岸上的事”。
甘肅省環保局政策法規宣教處處長馬曉軍認為,應加快黃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專項法規和總體規劃,讓黃河的污染防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將黃河流域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加以管理,為保護黃河制定專門的法規,對水資源調配,用水計劃,水污染防治做出統一規定。
寧夏回族自治區環保局污控處處長趙勇說,國家應該加大投入,建立黃河流域完善有效的監測網絡,特別是建立各省區出入境段面水質的自動監測體系,實現監測數據的直發,有利于流域統一監控。
部分黃河治污專家建議,應該在具備了有效的監測網絡基礎上,探索建立排污區域賠償制度,讓過度占有資源者付出應有代價;同時可以通過“排污收費”的辦法,由河流段面水質不達標者,向下游提供補償,迫使沿黃地區政府加大對本地區污染的治理。 (肖敏 馬維坤 候德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