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溫州9月15日電(張和平、洪怡)從9月14日起,在浙江省溫州市著名風景區江心嶼西院舉辦的中國剪紙博覽會,為七藝節增添了斑斕的色彩。其中,溫州的剪紙作品——細紋刻紙構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細紋刻紙是剪紙藝術的一個獨特品種。它始于元朝,盛于明末清初。它是從樂清市民間盛行的龍船貼花、窗欞裝飾、鞋花、肚花等剪紙花演變而來的。民間藝人以“刻”代“剪”,使作品的刀法更精妙入微,挺拔有力,線條更明快豐富,構圖雋秀優美。藝術家們的絕活在于,刻出的一些花鳥、人物、風景,景細線紋闊度只有一毫米,1公分闊度薄紙能刻22刀,每刀間隔不到半毫米,細如發絲;且疏密有致,和諧美觀。他們刻紙用的主要工具有刻刀和油盤。刻刀刀鋒厚度僅0.35毫米,油盤則是在刻紙時墊襯在紙的下面,以便于鏤空和剔去不需要的部分。
新中國成立后,細紋刻紙在繼承傳統基礎上,又有創新。陳朝芬的《八角雙魚》1956年獲國際金獎,張侯光剪紙在1987年全國剪紙大獎賽中獲一等獎。 1998年全國民間傳統藝術博覽會上,樂清細紋刻紙被評為“中國一絕”。其中刻紙精品《熊貓》等幾幅細紋刻紙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這次展示的林邦棟創作的作品受到觀眾的關注。《萬象更新》《忠孝節義》兩幅作品構圖和諧統一。特別是其中的漏白雕刻,落刀爽利,自然順暢。林邦棟13歲開始學習刻紙,現今已78歲高齡,刻紙生涯長達65年。展示的這兩幅作品,他分別花了一個多月才完成。
陳余華創作的《溫州名勝》則顯露出了作者高深的雕刻功底,特別是主圖的邊框紋路不一,且緊密相連,令人贊嘆。陳余華是樂清剪紙大師陳朝芬的兒子,作品有幾分家傳。當年,陳朝芬就能在一平方厘米的紙上刻出50多條細水長流如發絲的細紋,且條條相連,令人稱奇。
據中國剪紙協會副會長張樹賢介紹,作者要雕刻出如此細致的紋路,靠的不僅僅是眼睛,更多的是感覺。而這細也正是細紋刻紙最為突出的特點,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剪紙作品都沒有如此細致的刻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