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紙并非新玩意兒,但生活中卻很難覓到它的身影。最新出版的《上海循環經濟發展報告(2005)》透露,目前上海全年生產廢紙總量為130萬噸左右,但真正回收利用于滬上造紙行業的不到20萬噸。
81%廢紙流失外地
上海81%的廢紙通過個體回收戶流向外地市場,被大量生產工藝原始、生產設備落后、生產規模小、二次污染嚴重的鄉鎮、個體企業低水平利用。
另一方面,上海每年仍有大量廢紙被當作垃圾扔掉。據初步估算,2003年,全市至少有25萬噸廢紙被當作垃圾扔掉,接近上海每年進口的廢紙量。
較低的回收率和廢紙原料的外流,使上海再生紙生產企業原料短缺,不得不大量進口。據統計,2002年上海造紙行業原料消耗廢紙44萬噸,利用當地廢紙僅14萬噸,而進口廢紙為30萬噸。
回收網點萎縮一半
去年,本市固定的廢品回收站點只有274家,不及上世紀50年代的一半。由于缺乏廢紙交易市場,上海回收的廢紙81%以上要運往外地出售,從而形成“上海廢紙運往外地、外地紙漿運回上海”的現象。
國產廢紙的質量某種程度上也影響著紙廠的收購傾向。目前,我國廢紙回收基本上是個人行為,少數人往往為了個人私利,往廢紙中摻入泥沙或噴水增量。紙廠收購的廢紙原料需要先晾曬、再除沙、再分級等預處理工序。從場地、人工、成本等綜合因素考慮,一些造紙廠寧可從國外進口廢紙原料。
完善廢紙回收體系
據上海造紙協會提供的數據,2003年,上海全年紙品消費總量為200萬噸(人均年消費為115公斤),其中的60%(近120萬噸)可使用再生紙。而目前,上海全年再生紙使用量不足50萬噸。
如何填補這一缺口?《報告》開出三劑“良方”——
以社區為單位建立廢紙回收網絡,新建居民小區配套建設廢品回收點,并將其與萬人就業崗位相結合;
通過有形或無形市場,使回收企業與全市主要造紙廠之間形成供銷關系,使廢紙優先滿足本市企業需要;
創新廢紙回收機制,鼓勵家庭、尤其是學生把舊報紙和廢紙捐獻給社區,出售廢紙所得用來補貼貧困人群,或參照廢紙市場收購價格,鼓勵市民用廢紙兌換再生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