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我國制漿造紙業“造出白紙卻染黑了河水”的狀況有望成為歷史,7月10日,遼寧省丹東市一新型3萬噸工業化制漿生產線投產,采用“自偶氧化清潔制漿工藝”,解決了紙漿業面臨的“高污染、原料短缺、能耗高”三大世界難題。
長期以來,我國存在“一個制漿廠,富裕一個縣;一個制漿廠,污染一條河”的狀況。據悉,中國紙業的主要污染源是草類制漿和漂白工程中排放的廢液,特別是草漿黑液(以草類為原料制漿過程中產生的廢液)的強污染性,使其成為了破壞環境的“首犯”。此前,對草漿黑液的處理技術已成為世界公認的難題,特別是對于中小型企業來說,以草漿為原料造紙,生產即代表著污染。
由于國際上大多采用木漿制紙,所以目前對草漿降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內。近幾年來,已有一些降低甚至消除草漿污染的技術問世,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并未得到有效推廣。而由李克世、李剛榮、李朝旺三位專利發明人研發的“自偶氧化清潔制漿工藝”實現了五項國際領先的技術創新。
一是節水節電節煤,每噸制漿用水量僅為6~8噸(國際用水最少為20噸),還能澄清后循環使用;每噸漿用電300~800度,是傳統制漿的30~50%;每噸漿耗煤由原來的一噸降為0.2噸。
二是無堿無硫無氯,控制污染。
三是融高得率、高白度、高強度三高為一體,而且可以生產稻麥草高得率漂白漿,這在國際制漿史上尚無先例。
四是原料廣泛。新工藝涵蓋了所有具備纖維含量的植物。五是投資少、成本低、收益高。中國著名造紙專家胡宗淵評價說,這項新工藝具有科學性、創新性,是我國造紙業的一項偉大創舉,一定能給世界造紙業帶來很大的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