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畫用紙是指用中國毛筆與中國書畫顏料進行書寫與繪畫的藝術用紙,它已有1800年歷史,源遠流長,是中國文化、藝術和科學的結晶。正如郭沫若同志所講:“中國書法和繪畫離了它,便無法表達藝術的妙味。”現在從中國書法史、繪畫史及歷史上有名的書法家、國畫家對用紙的描述,結合造紙技術的進步來探討中國書畫用紙的演變。
一、蔡倫發明造紙用于書契,80年后出現了左伯書法用紙(公元105年至264年,計159年)。
中國漢字從古代陶文、殷商甲骨文、初秦石鼓言語、兩漢石碑及帛書、竹木簡發展而來,一直到東漢和帝時(公元105年)蔡倫發明植物纖維和奠定了紙張作為中國畫用紙的基礎。
書法作為一種藝術來表達,對紙張質量要求與書契用紙有所不同。為此又注入了造紙家的辛勤勞動與心血,改進質量。蔡倫獻紙后80年,即東漢末(公元185元左右),書法家左伯繼承與發展了蔡倫的造紙技術,創出了左伯紙,為書法家采用,開創了書法藝術用紙的新世元。
二、蘭亭革紙代表了晉、南北朝、隋書畫用紙的演變與進步(公元266年至618年,計353年)。
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書法發展史揭開了新的一頁,出了大書法家鐘繇、王羲之等名家。當時藝術家繪畫還不用紙張,如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及展子虔《游春圖》,他們的作品都是絹本。為此,對晉、南北朝書畫用紙的演變,亦著重研究書法家書帖用紙。
鐘繇主要藝術作品為楷書,王羲之主要藝術作品為行書草書。他們樹立了楷書、行書、草書。他們樹立了楷書、行書、草書美的典范。此后歷代學書者,乃至東鄰日本,莫不宗法王羲之,甚至尊王羲之為“書圣”。王羲之書法作品中《蘭亭序》是他用繭紙、鼠筆與朋友悠游之余的得意之筆。原本“蘭亭繭紙入昭陵”,隨唐太宗陪葬了。
蠶繭紙究竟用什么原料與工藝來制造的?是大家關心的問題。從多方面論證,蠶繭紙是繼承與發展了蔡倫造紙所作的“樹膚”,用櫧皮做的加工紙。概括說來,晉、南北朝書畫用紙的演變是完善了韌皮纖維制造本色紙漿,并進一步采用新技術對紙面進行了涂布加工。
到唐、五代又擴大制造書法用紙的原料品種,如用麻類、櫧樹眼、桑皮、藤皮及少量其他皮料。書畫用紙的品名多以原料為名或以外觀、或以地名來命名,如所稱麻紙、格紙(或名香紙)、剜藤紙、桑根紙、網紙、繭紙等。
三、精度加工的抄經紙、南唐澄心堂紙代表了唐、五代書畫紙的繁榮(公元618至959年,計341年)。
唐代是我國封建經濟、政治、文化高度繁榮時期,馬宗霍《書林藻鑒》載:“唐代書家之盛,不減于晉。專立書學,實自唐始。”整個唐代書法,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書法藝術珍品很多,各地進貢的書畫名紙也很多,書家輩出。唐朝有名的書法家先后共有245人之多。至今許多字帖還為學書者所臨摹。
在繪畫藝術方面,米芾的《錄匯現錄》記載,首先采用以生紙作畫的名畫家是唐吳道子(公元688年至758年),他被世人稱為“畫圣”。他的《天龍八部圖粉本卷》等都是用紙作畫,是較早用紙作畫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改絹本為紙本作畫,是唐代畫家沖破幾百年來的傳統的一項改革創新。
唐、五代時期集韌皮纖維之大成所產的貢紙遍及全國,其中有精度加工的抄經紙、澄心堂紙等,是開創性的加工書畫用名紙,代表了唐代書畫紙的繁榮。由于紙張大量制造,廣泛應用,以及東西交通的暢通,紙張的制造不但發展到全國,而且傳播到朝鮮、日本、中亞阿拉伯、開羅等地。所以說唐代是造紙行業發展的興盛時期,也是書畫紙名聞中外的鼎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