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雅鎮離溫州市區40公里,有30多個村落,行走在這些依山傍水的村子里,除了潺潺的水聲,還能聽到“嘭嘭嘭”的搗臼之聲在山間回響,也許你難以想象,這里有古造紙法鮮活的遺存,那悶而實的嘭嘭之聲就是紙農把腌過的竹子搗爛時發出的。
1999年,中國印刷博物館的專家來到這兒考察,驚嘆古代造紙術居然能這么完整地保存下來,其中的四連碓更被譽為造紙術活化石。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活化石卻有日漸風化的危險。
明代水碓風化嚴重
四連碓位于澤雅鎮石橋村南斗,它南靠南斗山,北臨龍溪。明代先人為了在搗紙料時能反復利用水利資源,順溪而下分級建四座水碓房,故名“四連碓”。
在澤雅風景旅游局工作人員的陪同下,在盤山公路上驅車行使20多公里,來到了石橋南斗。四連碓2001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保單位,盡管它現在在風景區里被保護起來,但是仍然不可避免地發生損毀。沿著蜿蜒而上的石級走了1公里路,“嘭嘭”的搗臼之聲轟然入耳,依水而建的四座連在一起的水碓房就在眼前。其中三間房子是緊緊挨著的,另外一座水碓房則在溪流下游距三間房子五六米處。
四連碓的運行機制跟《晉書》中記載的水碓基本相符,只不過碓本來是舂谷的設備,這里用來舂紙料。
在每座水碓房的旁邊,都有一道水渠,水渠中的水激射在水碓里的筒車上,筒車轉動,帶動跟筒車成垂直方向的木軸上下起落,木軸的頂端綁著石頭做的大碓,大碓落地之處有一石砌的搗坑,竹紙料就是在這個搗坑里被搗碎。由于四連碓依山勢從上而下建成,水渠中的水從第一個水碓流出來后又可被第二個水碓所用,這樣依次循環,四連碓的設計使水力得到了充分利用。
四連碓設計精巧,但由于年代久遠,其建于明代的建筑已經受到損害。看到水碓的邊緣已經坍塌,露出霉爛的木料,水碓房很多瓦片破碎。旅游局人員說,由于缺乏資金,水碓以及它的附屬設備的維護很難有效進行,一刮臺風,水碓就會受到破壞。在第二個水碓房里,用來搗紙的石坑已經開裂。
四連碓已經被劃入風景區保護起來,尚且受到破壞,那些散落在各村落中的紙作坊受到的損害更大。西岸、水碓坑等古村落是紙作坊集中地,在那里看到成片成片的紙槽建在一起,景象頗為壯觀。然而這些建筑大都已經破舊不堪,石料砌成的紙槽風化嚴重,有些紙槽和水碓已被廢棄。
古法造紙面臨失傳
除了四連碓損毀嚴重,澤雅的古造紙法也面臨失傳的危險。澤雅造紙興起可以追溯到宋代。宋宣和年間,閩人為避戰亂遷移到澤雅,看到這里有山有水,是造紙的好所在,于是福建南屏的造紙術就此落地生根。其所造紙稱“南屏紙”,簡稱為“屏紙”。
上世紀90年代初,澤雅尚有造紙戶數千,然而今天只剩下200戶左右。沒落的直接原因就是造紙利潤微薄。在水碓坑村的紙作坊群落里,遇到了正在用古法造紙的陳錫釧老人。只見他兩手握著竹簾,在池中一蕩,一層紙膜就留在了竹簾上,然后他將竹簾翻過來在身旁堆得半人高的紙岸上一拍,紙膜就疊了上去。“收入太低,現在年輕人都不愿意干嘍。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看來快要失傳了。”陳錫釧老人感嘆。
搶修建筑搶救遺存
有關文物專家認為,從元末明初開始,四連碓一直沿用至今,是古代造紙工藝現存不多的重要實例,作為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技術,其傳統工藝作坊別具重要意義。四連碓從工藝流程到作坊建筑都保存很完整,如筑壩引水推動水輪作為動力,上下作坊間的疊落布局,每道工序的設備及工藝流程以及操作技術等,都保存完備,尤顯難得。如果任四連碓風化受損,在全國再難找到這樣造紙藝術活的遺存。
因此,溫州甌海區準備全面啟動四連碓搶修工程,并致力于保存古造紙法。根據多次討論修改后的規劃已經提交至省有關部門,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后維修款將到位,屆時,維修工作就會全面展開。
溫州甌海區文博館的一位專家說,我們需要維修的,不僅僅是一個國家文保單位破損的建筑,更是保護我國傳統燦爛文化遺存,如何讓這全國僅存的造紙“活化石”不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湮滅成風干的記憶,如何有效地保護古老的造紙工藝,都是需要好好思考的問題。(董碧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