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宣紙是中華藝林中經久不衰的藝術瑰寶。郭沫若曾贊譽:宣紙是中國勞動人民所發明的藝術創造,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離了它便無從表達藝術的妙味。
近年來,一些新聞媒體先后發表了宣紙生產技藝已經完全泄密的文章。帶著疑問,9月8日,來到宣紙的發源地涇縣,了解到某些國家通過刺探仿制出來的宣紙只是做到了“形似”,但終究不能達到“神同”。
英人白恩首開宣紙竊密之例
據宣紙研究專家曹天生先生著述《中國宣紙史》中記載,大約從19世紀中后期開始至今,一些國家的情報人員特別是經濟情報人員,相繼對我國的宣紙產地進行探訪,千方百計地搜集我國宣紙生產技藝的情報,仿制宣紙,以達到獲取高額經濟利益的目的。
外人盜探我國宣紙制作技術的活動自19世紀中葉起持續不斷,據《中國宣紙史》記載,有案可查、見諸文字史料的有以下幾次:英人白恩首開宣紙竊密之例。清光緒三年(1877年)4月1日,根據中英不平等條約《煙臺條約》,蕪湖海關正式開關。開關不久,蕪湖海關派出情報人員到涇縣打探宣紙的制作過程,并將配料方法和制作全過程作為科技機密情報,呈報給總稅務司赫德。
日本人曾化裝潛入涇縣
光緒九年(1883年),一位名叫木酋原陳政的日本人,曾化裝潛入涇縣探查宣紙制作技藝,回國后寫成《清國制紙取調巡回日記》。本世紀初,有一名名叫內山彌左當門的日本人,他當時在中國南京,距安徽各產紙境較近。他多次深入產紙地區,特別是涇縣宣紙原產地小嶺,偷盜宣紙生產情報。回國后,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寫了一篇名為《中國制紙法》的文章,分別就宣紙產地、造紙用水、宣紙紙質、宣紙用途等作了較為詳細的記述。隨后,日本國又有人來到涇縣,費盡心機地在涇縣宣紙產地弄了一些青檀樹枝,請植物系教授鑒定,但因日本不產此樹,因此鑒別不出該樹枝是何種何屬,只得告罷。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后,日本利用侵略中國的機會,多次派遣特務深入皖南,搜集了一些涇縣的青檀樹籽,運回日本精心種植,因氣候、土質等條件不盡相同,所以,生長出來的檀皮質量低劣,用之制造不出高質量的宣紙,潤墨性差。
打歪主意的“工業考察團”
新中國建立后至20世紀70年代以前,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外人無法進入宣紙產區對宣紙技藝進行竊取,有關國家只能在我國內地和香港等地購買我國的宣紙,然后用現代科學手段化驗出了宣紙所含的各種成分,許多公司競相仿制。到70年代末,隨著中外交流的頻繁,某些國家為了能制造出真正的宣紙,加大了對宣紙情報的搜集力度,他們采用了多種手法,千方百計地套取有關信息和資料。非但如此,他們還處心積慮地企圖深入宣紙產地直接獲取第一手情報,如某國就曾于1986年派了一個“造紙工業考察團”前往安徽涇縣有關廠家參觀考察,其中有人順手牽羊地“牽”走了一些生產原料,帶回國反復研究,用各種成分配比,意欲造出宣紙真紙。
外國仿制宣紙只是“形似”
宣紙生產技藝到底有沒有泄密?據中國宣紙集團公司負責人介紹,有些外國人雖然早就覬覦我國的宣紙技藝,仿制宣紙,但從未制出真正的宣紙。曹天生先生認為,究其緣由,用一句中國的古話來說,那就是:橘逾淮為枳。外國人生產出來的宣紙,由于無法做到“天時、地利、人和”,因而無法與中國的宣紙相媲美,充其量只能是仿制。
天時、地利、人和構成了宣紙自我保護的三道屏障。
天時,是指宣紙需要在特定的氣候環境中生產出來才能使其質量達到最佳;地利,是指宣紙的生產需要有特定物質含量的水資源和其他資源等,只有這些特定的各種資源條件充分滿足,才能使宣紙產品的質量達到最佳;人和,是指宣紙的生產需要掌握特定技能的專門工人去操作。在宣紙生產工序中,大部分操作都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氣候屏障,這是其他地方無法替代的;原料屏障,即原料、藥料和水,這是外國人不可能盜走的;技術屏障,即手工操作的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