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工業發展了,木材的采伐量下降了,這既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改善,又有利于工業建設的發展,這就是林紙結合,相互促進,共同繁榮的辯證關系。”日前,由中國造紙學會主辦的“中國桉樹種植與制漿造紙研討會”在海口舉行,來自國內外林業、紙業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探求“生態營林、環保制漿、綠色造紙”的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
究竟要不要搞林漿紙一體化?
2005年3月28日,海南洋浦,總投資102億元的金海漿紙廠100萬噸制漿項目正式投產。與此同時,關于“金光集團在中國發展林漿紙一體化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的指責在中國最大經濟特區風起云涌。林漿紙一體化是國際通行的模式,但是金光集團(APP)在中國大規模人工造林,被綠色和平組織指責為破壞生物的多樣性、破壞中國的生態環境,這是APP無法接受的。據APP的有關負責人介紹,APP所作所為絕對有益于中國環保事業。首先,大面積種植速生林,在客觀上起到了凈化環境,改善生態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植樹提高森林覆蓋率,改善大氣環境,有助于遏制日益嚴重的溫室效應,以金光集團APP在中國現有的300萬畝人工林為例,每年可創造價值1800萬美元的碳交易量。其次,林木可以遏制水土流失,以APP中國在海南的植樹造林經驗為例,當地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儋州螞蝗嶺和土地沙地化最為嚴重的東方島西林場,在成規模種植桉樹后,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林地周圍竟開始蓄水。
據統計,近年來,全球平均每年森林面積減少940萬公頃,隨著世界原始森林數量的減少,木材產量將不斷下降,木漿出口量不可能大幅增加,而且可能還會下降。因此,擺在我國造紙業面前的問題,猶如我國的糧食問題一樣嚴峻,我國不可能指望靠世界供應木漿來發展造紙業。對此,中國制漿與造紙研究院院長曹振雷堅定地認為,中國造紙業要可持續發展,必須自己創造資源,建立循環經濟模式,走林漿紙一體化道路。
怎樣的生態發展觀才是科學的、可持續的?
據中國造紙學會楊懋暹介紹,瑞典是一個造紙發達的國家,可是在這100年內,瑞典的林木生長量增加了2倍,達1億立方米,而林木的采伐量只有0.7億立方米,其中造紙用0.45億立方米,森林的蓄積量增加0.3億立方米。走進瑞典,森林茂盛,郁郁蔥蔥,空氣新清,令人心曠神怡。美國也是一個木材造紙發達的國家,產量占全世界的1/3,但卻沒有因為造紙的產量增加,造成森林的蓄積量下降,反而因制漿造紙技術的提高,減少了對自然界的索取。
與會專家認為,清潔生產、生態工業和循環經濟是近代環保戰略的三個主要發展方向,發展循環經濟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建設資源型及環境保護社會的重要戰略舉措。近年來,隨著我國造紙工業的快速發展,我們已面臨原料短缺和環境污染的雙重壓力。因此必須切實采取有效措施,轉變生產模式,保護生態,實施清潔生產,走循環經濟的路子。
科學發展,生態優先。如何推動造紙產業由傳統向現代轉型,實現由造紙大國向造紙強國轉變?專家們觀點一致:以造紙企業為主體、通過資本紐帶和經濟利益將制漿造紙企業與營造造紙林基地有機結合起來。建設造紙企業和原料林基地,形成以紙養林、以林促紙、林紙結合的產業化新格局,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