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衛華
幾年前我到一家外資企業辦事,見該公司辦公室里的復印機、打印機、電腦等辦公設備的側面都貼著一張小紙條,上寫一句警示語:請用足您的每一張紙!當時頗覺新鮮,但后來就漸漸淡忘了。及至最近讀人民日報發表的一篇隨筆《“請喝完您的半杯水!”》,才猛然又想起那家外資企業辦公室里的那句話。
上面提到的那篇隨筆中寫道:一位姓王的經理到德國考察,當去拜訪一個客戶時,陪王經理同去的德國客人說要半杯白開水,王經理為避免麻煩對方,便說他也要一杯白開水。告辭時,那位德國客人的半杯水喝完了,王經理的一杯水只喝了半杯,客戶的家人一臉疑惑,盯著杯子里剩下的水問:“王先生,你不是要喝一杯水嗎?”王先生恍然大悟,趕緊將剩下的水喝光。在許多國人的眼里,這些段子無非是那些來自文明國度的老外們又讓中國人了尷尬一下而已,因為在許多國人的習慣中,把一杯水喝個底兒朝天才不正常。
我的一個同事每天都上網,他有一個習慣:他認為自己必須詳細閱讀的資料一定要打印出來。理由是,網上閱讀太費眼神兒,也有輻射,而打印在紙面上,閱讀起來就輕松許多。我了解了一下周圍的人,發現習慣以打印閱讀代替網上閱讀的人不在少數,特別是那些從白紙黑字時代走過來的人。有了無紙化辦公設備,卻依然停留在有紙化辦公時代,這種現象在國內許多機關和企業中非常普遍。而現在我們也在開始建設節約型社會,對“一滴水”、“一粒米”那些早被慷慨到社會記憶之外的概念,終于可以理直氣壯地表示“吝嗇”了。而“請您用足每一張紙”要告訴我們的是:建設節約型社會,應當從節約每一張紙做起。
節約一張紙?對于當今許多中國人來說可能是小題大做。在那個連一塊肥皂、一盒火柴都要憑票供應的年代,雖說草漿紙粗了點兒黑了點兒,但從未被列入緊俏的名單。有點“文革”記憶的人大概還記得,那時最豐富的物品除了“語錄”,似乎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紙張了。沒有人統計過,那些時時更換、日日刷新的鋪天蓋地的大字報和傳單,毀掉了我們多少資源。而現在,我們終于可以平心靜氣地坐下來討論紙張和人類的關系了。
紙張的生產從來就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據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每生產1噸紙就要耗費20棵大樹、100立方米水。如果每人每天浪費一張紙,全國就要浪費約2700噸紙、27萬噸水。但這“一紙之費”并非就這樣費為無形,它將帶來觸目驚心的后果:2700噸紙,意味著54000棵大樹將化為烏有;還有,這27萬噸水在造紙后變成了污水,如果將這些污水注入一座水質可供飲用的大型水庫,頓時變為有害的廢水。專家稱污水需要造價高昂的處理廠處理之后才能還原為可供再利用的凈化水。但據說即使在發達地區的城市里建造一座中小規模污水處理廠也要掂量再三,因為每座這樣的污水處理廠的投資都在億元以上。當然也可以任由這些污水流入江河,但后果是總有一天人類見到的最后一滴水是人類自己的眼淚。
“一紙之費”已然令人咋舌,而日常用紙的“規;崩速M更讓人瞠目。以教科書為例,我國2.2億在校生、每個學生一年兩學期用15冊課本計算,一年就要用課本30億冊以上。再按每人每年課本平均重2500克計算,每年中小學生使用的教科書需消費紙張達55萬噸之多。按生產1噸紙用20棵大樹計算,55萬噸紙就要砍伐大樹1100萬棵。再看報業的瘋狂擴版,如今對開四版的報紙已經絕跡,這當然可以歸咎于信息時代信息爆炸,但這種一次性信息快餐動輒就是幾十個版面,真的那么有必要嗎?有人戲言,把一張報紙活生生辦成雜志的厚度,是網絡時代報業上演的最后瘋狂。但這“最后瘋狂”的代價,是中國紙業的不堪負重和環境資源的窮途末路。還有,我國每年紙餐具消費達 100億只以上,一次性水杯 200億只,一次性筷子 450多億雙……這要砍光多少森林呢?僅僅是森林的消失嗎?那一場場吞噬無數生命的洪災、泥石流、龍卷風,真的跟一張紙的節約與浪費沒有關系?紙張——林木——砍伐——污染——災害,這就是寫在同一張紙上的關聯詞,一條絞在中國紙業頸部的邏輯鏈。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紙品生產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紙品消費國之一,而且你想不到的是,如今我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紙品緊缺國之一。據有關方面預測,到今年底,我國紙和紙板的社會消費量將達到5000萬噸,到2015年,將高達8000萬噸。與國民對紙張需求的大幅增長相矛盾的是,我國造紙業不僅市場總量供給短缺,產品結構性有效需求也十分不足。有數據表明,在2000到2004年5年間,我國木漿進口量以年平均22%的速度遞增,且增幅遠遠超過同期國內紙業產量和消費量。2002年,我國木漿進口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一,占總凈出口量的20.6%,是第二名德國的1.4倍,是日本的2.2倍。2003年,中國紙業生產量和消費量分別占世界總量的10%和14%,僅次于美國,生產量和消費量的年增長幅度都超過兩位數。
剛性的紙品需求使森林資源乃至人類的生存環境面臨剛性的沒落。據中國制漿造紙研究院預測,到2010年,全球46.4%的工業用材是用于制造紙漿。工業用材是全球森林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據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統計,全球平均每年森林面積減少940萬公頃,木材產量也將隨之下降。自1950年以來,全球紙張消耗量增加了6倍多,造紙業用去了世界采伐木材的20%。造紙業成為世界第五大能源消耗者,每生產一噸紙張所消耗的能源相當于生產一噸鋼鐵的能耗,但不同的是,一噸紙的利用率又遠遠小于一噸鋼鐵的利用率。
對我國而言,節約紙張有著更加迫切的意義。目前我國造紙工業原料中木漿的比例只有5%,而發達國家的比例都保持在90%左右。按照我國造紙工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規劃,到2010年我國造紙工業原料中木漿的比例將提高到20%。按目前世界木漿凈出口量的水平,中國要達到造紙用木漿90%這個比例,全球木漿凈交易量就要全部提供給中國。就是說,如果世界木漿供應量今后不大幅增加的話,中國將面臨一個可怕的紙資源枯竭問題。如果有一天我們紙業的外供渠道斷血,很可能會回過頭來對著自家最后的那點資源下手,這才是最可怕的結局。
有報道稱,在日本許多公司中有一條規矩,所有紙張都必須正反兩面使用。而且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專人整理使用過的紙張,將只用了一面的挑出來再用。據說日本有一家公司還專門研制出一種“無碳”打印機墨汁,用這種墨汁打印的字可以用配套的消墨機“擦掉”,以重復利用打印紙。為了節約紙張,除美國外這個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真是絞盡腦汁。節約紙張的路子有千條萬條,但對我們每一個紙品消費者而言,只需用足您手中的每一張紙,已是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