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十月三日電 題:臺灣出版業已進入高位盤整階段——訪遠流出版公司董事長王榮文
中新社記者 趙江濤 邢利宇
遠流出版公司在臺灣已有三十年歷史,始創于戰后島內第一波出版革命沛然興起的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積累了大約五千種書目,每年營業額五至六億新臺幣、銷售總冊數約四百萬冊,這就是“遠流”創始人、董事長王榮文在業界的份量。
在放滿書籍的辦公室里,王榮文接受了本社記者的專訪。他認為,臺灣島內出版業現在是成熟期,已經進入“高原區”,即所謂高位盤整階段,每年銷售額基本上固定在五百至六百億新臺幣,基本上是一個飽和的市場,出版商也在激烈競爭創作資源,如果沒有暢銷書和受歡迎的作家,成長就十分困難。
王榮文也一直在考慮如何透過合適的機制,源源不斷地挖掘大陸的優秀作家,鼓勵他們將自己的作品拿到大陸以外的華文市場來發行,他認為這是當前兩岸出版業合作方面最重要的點。他甚至覺得將“創投”的理念引入對作家的挖掘也可以探討。
王榮文表示,隨著大陸教育、經濟、政治等方面的不斷進步,大陸市場一定是一個不斷上升的市場,任何一個華文出版業者都不可能不關心。但是,對于與大陸同業在其他方面的合作,他也表示目前尚存在不少困難。
同時他也注意到,大陸的同業也一直在努力將好的作品引到海外發行,隨著他們實力的迅速增強,這方面工作進展很快。王榮文認為這是競爭、也是機遇,因為以“遠流”為代表的島內出版業主力軍在經驗方面的優勢值得大陸同業重視。
三十年的成功經營同樣也能標志出王榮文經驗的“含金量”。他認為,“遠流”的經驗其實就是他們在三十年慶時主題——“對作者致敬、跟讀者感恩”。
王榮文說,“遠流”總是在尋找一流的作家,鼓勵他們將自己的作品做得最好,在著作權的開發、增值、經營、管理方面拿出最好的成績。“遠流”也總是在跟讀者進行密切的溝通互動,既要保持出版理想,又要有受讀者歡迎的內容。出版社其實就是一座架在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橋梁”。
王榮文十分強調“信任”。他說,出版人總要時刻記得贏得信任十多么重要,應該以自己的品質、能力、創新和形象等給大家一個總體的認知,在實踐中做到讓人信賴。對作者來說,要做到讓他們名利雙收,對不同的人應有不同的服務。對讀者來說,要讓他們感到總能給他們提供高品質的產品。
三十年也成就了臺灣島內現代出版業的優勢。王榮文說,臺灣出版業三十年來充滿了與社會適應的痕跡,面對的是一群有經濟能力、知識又夠高的消費者,基本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市場,所以在外國所用過的各種營銷手段在這里都得到過嘗試,不敢說島內出版業的經驗可以照搬到大陸,但至少還是很重要的“財富”。
對于出版業的發展前景,王榮文認為并不存在高枕無憂的境界。他指出,目前在島內市場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爭奪消費者的時間,因為現在的人們尤其是年輕人太多的時間被用到電腦和電視上了,文字出版遭遇到了一定的困難。他認為,營銷通路的創新和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是目前島內出版市場的兩個突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