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了全省首個林紙一體化項目等一批龍頭企業,著力提升林產業發展層次和效益水平……以創新的理念、科學的機制,濮陽走出了一條“增綠”與“生金”兼具的林業產業化之路——
在自然界,甘蔗能夠節節高,但不能節節甜。
在濮陽市,這個規律被打破——甘蔗不僅節節高,而且節節甜。當然,這只是一個比方,喻言中的“甘蔗”,本為林業產業。
“黃”變“綠”:黃沙遍野、塵土飛揚的黃河岸邊崛起“全國造林綠化十佳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林業產業實現生態、經濟效益同步“節節高”
“濮陽由‘黃’變‘綠’了,變美了,變得不敢認了!
近來,許多知曉濮陽歷史的人蒞濮后,近乎一致地發出了這樣的贊嘆。
贊嘆緣于歷史。由于地處黃河故道、灘區和背河洼地,過去這里一到冬春季節,風起、沙飛、塵揚,滿目蒼黃。
贊嘆起于現實。近年來,濮陽全面推進平原綠化和“生態市”重點工程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有林地面積已達93.7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5%。其中,農田林網控制率達95%,路溝渠綠化率達98%;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2.6%,綠化成果在整個中西部地區居于領先水平,為濮陽贏得了“全國造林綠化十佳城市”、“全國綠化先進集體”、“國家園林城市”、“國際花園城市”、“全國城鄉綠化一體化試點市”等殊榮,也為實現本屆市委、市政府確立的創建“生態市”的宏偉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范縣光明密度板公司生產車間
專家測算,一公頃綠地可殺滅一平方公里范圍內空氣中的有害病菌。以此推算,93.74萬畝林地可以殺滅遠遠大于濮陽市4188平方公里總面積范圍內的空氣中有害病菌。省環境監測中心公布的城市環境質量公報表明,濮陽連續多年空氣質量位列全省三甲。
在樹多地綠之時,扎根于綠樹之上的工業之“林”迅速形成,帶動整個林業產業實力迅猛增強。2004年,全市活立木蓄積量488.3萬立方米,林業總產值達到78054萬元,績效令人注目。
市委書記吳靈臣說,“數字反映的是林業產業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節節攀高的喜人事實。”
“節節高”,須“節節甜”;“增綠”必須兼顧“生金”:通過理念、機制、體制創新,濮陽建立了一種“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社會得綠”的良性林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激發了產業鏈每個環節的積極性
情節一:“林紙”上馬,濮陽樹貴——“標志工程”的標志意義:“龍頭”帶動“龍身”舞,林業工業企業的崛起,帶動造林基地建設這是兩件似乎互不相關的事兒。
筢子又得寵了——“這樣的筢子,每家都有。”8月10日12時30分,撇下飯碗,孫素芹大步跨過堂屋門檻,走進西側廂房,從斜倚著西墻的農具堆中抽出一把長近2米、齒幅寬約0.6米的竹筢子,在記者眼前演示著在地上摟樹葉的動作。
孫素芹是范縣辛莊鄉安馮村村民,所舉竹筢與記者在其鄰居家看到的基本沒區別。
近年來,村里在1700多畝耕地上發展速生豐產林1300多畝。原來修剪下來的樹枝杈都當柴燒,村民便很少再摟麥秸做柴火,筢子一陣子失寵了。近幾年,木材加工企業大量涌現,樹枝都能賣錢,樹葉隨即也值錢了。一到秋末,村民便把樹葉兒摟回家,做柴火或漚成肥上地。摟樹葉,讓過去失寵的筢子又得寵了。
“以工興市”標志工程上馬——
在濮陽市西郊,新近崛起了一個大個頭兒企業——濮陽龍豐紙業有限公司。
這是個在國內都堪稱“稀有品種”的企業——進行林紙一體化經營,以木材為原料生產木漿,加工木漿造紙。今年6月,建設規模10.8萬噸/年楊木化機漿、20.4萬噸/年輕量涂布紙的一期工程進入試車生產階段。
“這是這一屆濮陽市委實施‘以工興市’戰略的一項杰作,也是這一戰略的一個標志工程!卞ш柺邪l改委的一位同志這樣定位龍豐紙業。

2005年組照
這樣的定位是有其道理的。作為一項先期投資15億多元、遠期投資數十億元的項目,龍豐紙業的上馬讓濮陽人民等了整整10年——2004年8月國家發改委正式批準開工建設,在全省多個同類項目中第一個拿到國家頒發的“準生證”。
等待的理由是充分的。“作為一個充分體現著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新型工業項目,龍豐上馬的意義非常深遠!表椖康氖淄普摺⑹形瘯泤庆`臣這樣詮釋自己執著推進這個項目的初衷:“它不僅能壯大濮陽經濟實力,更重要的是它作為一個高產業層次的林業工業項目,能夠在較高層面上拉長林業產業鏈條,提高產業附加值,帶動農民增收,進而在較高層次上推進全市林業產業化經營,加快林產業的發展!
至此,兩件似不相干的事相交相合了:林業工業的發展,牽動了上游造林環節,并向其傳導整個產業鏈的效益增值,激發其積極性。這,剛好生動詮釋了濮陽現在堅持的林業產業發展理念——“增綠”必須兼顧“生金”,“生金”的關鍵在于培育林業工業,帶動全產業的產業化經營。
按照這一思路,近幾年濮陽大力推進“以工興林”,培育了光明中密度板公司、森大木業、遠宇木業等大個頭林業工業企業,及擁有木材經營加工戶800余家的范縣張莊木業園區等幾座木材加工園區,為林業產業化發展培育了龍頭。
事實證明,這樣的思路和模式是有生命力的——龍頭企業在尋求自身發展的同時,輻射帶動了造林業生產;造林業反過來又促進工業的發展。
范縣林木綜合加工企業光明中密度板公司董事長陳聚恩說,木材加工企業使樹渾身都變成了寶:樹干、樹枝、樹根造木槳造紙、制造密度板及板材;鋸末經過熏制,可制成木炭,環環都能給農民增加收入。
當然,“標志工程”龍豐紙業最具“標志意義”:由于林農對這項年需主要原料木材35萬立方米工程的良好預期,它尚未建成就帶動濮陽及周邊木材價格持續強勁上漲,形成了“‘林紙’上馬,濮陽樹貴”的效應。
工業帶來的“樹貴”效應傳導的結果是,最大受益者農民的種樹積極性水漲船高。“全國綠化模范縣”范縣群眾近5年間植樹造林,使全縣林地面積迅速擴展到26萬畝,活立木蓄積量達到140萬立方米,實現了耕地不減,林地翻番。
情節二:孫先鋒與光兆紀事——政府“有形之手”扶助企業“無形之手”:創新營林機制、體制,濮陽贏得蔥綠遍野
孫先鋒故事——秋風瑟瑟,范縣張莊鄉一片人造森林掩映著兩間小屋,主人孫先鋒每天守住在這里,照看著自己心愛的樹木。
2002年,孫以每年4.2萬元的價格承包200多畝撂荒地種樹。快人快語的他告訴記者:“種樹管理簡單,旱點澇點不擔心,人躺著睡覺,樹站著長‘錢’。這200多畝林子,每年都能‘長’十幾萬塊錢,等于開了家‘綠色銀行’!
令孫得意的原因還在于:林地不但有林權證,1萬多株優質楊樹苗也是縣里免費提供的!胺N樹收益歸己,還享受政府補貼,哪找這樣的好事!
光兆故事——2004年,上海光兆植物速生技術有限公司與濮陽市簽訂這樣一份合同:為期25年,投資12億元,在濮陽建設30萬畝原料林基地,定向培育速生豐產林。
目前,光兆已通過收購農戶已有林權和出資與農戶合作造林的形式,在清豐、南樂造林3.5萬畝。
“如果說,龍頭企業的帶動是一只‘無形之手’,那么,在林業產業化經營中,離不開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發揮。”吳靈臣說,近幾年,濮陽市以企業為龍頭,通過機制、體制創新,大力推進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對“四旁”閑地、黃河灘地、撂荒地采取承包、租賃或拍賣的形式進行確權,并給予營林者以財政補貼。同時,大力發展非公有制林業,吸引社會資金和激活民間資本向林業領域聚集。
2004年,市財政拿出500萬元專項資金,建設定向培育楊樹速生豐產林基地10萬畝。今年,又拿出250萬元對基地建設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予以獎勵——招商引資或自籌資金建設基地連片成方100畝以上的,每萬畝獎10萬元;利用國家、省項目資金建設基地連片成方100畝以上的,每萬畝獎5萬元。
2001年以來,市財政對林業建設投入已達8000多萬元,市直有關部門和企業支持資金2000多萬元,爭取上級資金800多萬元,建設速生豐產林基地24.82萬畝。
“陸集模式”與“‘濮上’經驗”——理念和思路創新,拓寬林業產業化之路
情節一:陸集模式——推行林農牧復合經營,提高林業綜合效益
走進黃河灘區的范縣陸集鄉,滿目皆是速生楊樹的挺拔身姿和別樣的林間景致:林下植草,林中放牧、散養雞鴨。
“人均百棵樹,走上致富路。林業加牛羊,大步奔小康!痹撪l一位負責人說,靠林農牧復合經營,不少灘區農民擺脫了貧困。
近年來,濮陽市探索和示范推廣“上林下草”、“上林下菌”、“上林下禽”等林下復合種植后續產業發展模式,提高林地生產量和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催生出一批像“陸集模式”一樣,輻射能力強、發展勢頭好的林農牧復合經營先進典型。
情節二:“濮上”經驗——建設精品工程,探索林業產業發展新路子
在濮陽市,濮上生態園區管理局局長張百昂的角色耐人尋味。
6年前,張管理的園區,尚為風起沙走塵揚的不毛之地。為徹底改造這個沙塵源,自1999年起,張帶領一班人,在這兒一門心思栽樹種草,將這片5737畝的不毛之地,改造成擁有綠地300萬平方米的國家AAAA級景區。園區旗下的中原綠色莊園投資5000多萬元,在1087畝荒沙上以治沙造林為基礎,集生態保護、林業科技示范推廣、園林觀賞、觀光休閑、旅游度假、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體,進行多種經營。自2000年開園以來,實現收入已達2000萬元。
“創建濮上生態園區,是濮陽拓寬林業發展門路的一種探索!卞ш柺懈笔虚L阮金泉說,近幾年,濮陽相繼規劃建設了中原綠色莊園、濮上園、毛樓生態旅游區、南樂馬頰河高效林業示范區等一大批林業精品工程。這些工程依托林業為人們提供森林服務的獨特優勢,將功能擴展到觀光旅游、休閑娛樂、科技示范和生態保護等多個領域,依靠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促進生態效益的最大發揮,為森林資源不足、行業實力薄弱的平原林業發展闖出了一條獨具特色、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 (記者李煊 通訊員楊憲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