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已有時日,關于教育的諸多興奮點(有的負面新聞似乎更能觸動神經)已趨于平靜,但新華社近日發布的一條消息又激起我們的關注:重慶三峽學院為了節約資源,減少浪費,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學院從本學期開始,在民族學系試行教材循環使用制度。高年級學生在老師的協調下,以教材原價50%向低年級同學轉讓教材,民族學系有90%以上的大一新生通過此途徑得到了滿意的教材。
這真是一個讀來感覺特別爽的新聞。多少年來,我們的視覺對印刷越來越精美、裝幀越來越豪華、價格也是一年一個“斤斗”的教材已幾近麻木;對臨畢業的大學生(也包括中小學生)將“服役”期滿的成捆教材送往廢品站的風景也習以為常。至于它們背后隱匿的巨大資源浪費和節儉美德的剝蝕卻很少有人認真思考過。
筆者也曾在高校校園里目擊過告別象牙塔的學子們將各種書籍扔得遍地都是的狼藉;也曾在貧困農戶家聆聽過輟學女童“我要讀書,我要上學!”的啜泣。一方面,“服役期滿”但使用價值猶存的各類教材最終被送往造紙廠的化漿池;另一方面,貧困學子往往交不起昂貴的書本費不得不望“學”興嘆。尤其值得重視的是,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基數巨大的國家,一個人浪費一本書,就是13億;而每一本教材都能循環使用的話,它的“功效”又可以放大多少倍!
從教材生產的“源頭”算起,如果普遍推廣循環使用制度的話,我們每年將節約多少造紙用的木材,將少砍伐多少畝森林、將節約多少林地、又將減少多少造紙和印刷(包括油墨生產)過程中的污染!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一本看似不起眼的教材,與國計民生緊緊相連哪!
當然,教材循環使用遠不止于經濟意義,高年級同學將自己用過的教材傳給新生,蘊藉了“薪火相傳”的人文精神,不僅是學業的延續,更是一種風范的樹立;而新生們從學兄學姐手里接過的,不僅僅是他們的成長歷程和做學問的記錄,更重要的是“潤物細無聲”的節約意識,這對于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們尤為珍貴。 言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