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寧夏日報報道了《銀川市中小餐館餐巾紙大多不合規范》一文,近日又采訪了衛生監督部門,衛生執法人員認為,像放心碗一樣,“改變需要有一個過程”,而消費者的意識不到位是非餐飲用紙上餐桌的主要原因。
“在外面吃飯,根本沒想過餐巾紙不干凈,不干不凈吃了沒病!”隨機采訪的幾位食客竟都抱著這種態度消費。還有一部分消費者錯誤地認為,餐巾紙潔白、細膩、觀感好,就是衛生的。其實不然,一些看上去很白的紙巾,實際上是在生產過程中加入了熒光增白劑,這種物質是潛在的致癌因素。針對消費者中兩種截然不同的消費認識,據一家餐飲業服務員介紹,他們準備了兩種餐巾紙,一種是符合規范的抽紙或“錢夾紙”,一種是非餐飲用的草漿三色紙。但是大多數消費者為了省錢不愿意用抽紙或“錢夾紙”。
目前,市場上出售的生活用紙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價格相對貴一些的大型企業、知名品牌的產品;第二類是價格中等,包裝比較粗糙、模糊,而且絕大部分紙巾的產品包裝上都沒有注明生產企業的名稱、地址、電話等,極少數產品僅有執行標準、產品等級、生產日期、有效期等標識;第三類是價格十分便宜,紙質又粗又硬,不僅見不到任何生產標識,有的甚至連外包裝都沒有。一項調查顯示,第三類紙巾也很“暢銷”。這種無包裝、更談不上品牌和生產標識的“三無”生活用紙,價格低至一兩角錢一卷,備受路邊攤點、小吃店的青睞。有關經濟學家認為,有市場必然有需求,正是因為消費者對免費非餐飲用紙的需求才助長了非餐飲用紙上餐桌。
作者:李瑞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