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對于環保排放標準達到國家標準1/3的造紙企業,免收環境稅費。記者獲悉,國家環保總局將考慮仿效韓國的做法,在對造紙企業的環保監管中“賞罰分明”。
促使國家環保總局污染控制司副司長李新民作出上述表示的是今年10月中國紙業環保論壇上披露的一組數據:2004年,國家統計的41個行業中,造紙業廢水排放總量僅次于化工制造業,位居第二,廢水中COD排放量高居第一。而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造紙行業的經濟貢獻率卻僅為2.2%!李新民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韓國的做法值得借鑒。
掣肘中國造紙業迅速發展的癥結,是傳統造紙工藝對環境造成的嚴重污染。南京林業大學李忠正教授指出,中國造紙業采用麥草作為造紙的主要原料,草漿廠的規模都不可能很大,其技術裝備水平相對于大規模的木漿生產相差了幾十年,而草漿廠的污染治理水平與其規模有很大關系。
而入選2005年中國企業500強的3家造紙企業,其在環境保護和人工林建設方面就遠遠走在了傳統造紙企業的前面。據中國林紙企業家俱樂部統計,產量占中國紙業40%以上的大型造紙企業,其COD排放量不到全行業排放量的10%。例如晨鳴紙業2004年產量260萬噸,COD排放量為1.5萬噸,僅為行業平均水平的17%;而中國最大的紙業集團金光集團APP,即使算上其在海南的漿廠,500多萬噸總產量,COD總排放量僅為5200多噸,是行業平均水平的3%。在造林方面,截至2005年8月,APP共種植近400萬畝人工林,主要集中在華南地區,是國內林漿紙一體化最有力的推行者。晨鳴和華泰集團營造的人工林也超過100萬畝。雖然與中國造紙原料的巨大需求相比,這些人工林的產量目前還只是杯水車薪,但他們畢竟突破了“環境門”的阻礙,標志著中國現代造紙業踏上了與環境和諧發展之路。
專家指出,要解決林業資源緊缺問題,中國必須依靠大力發展人工林的政策,調整產業布局。對此,國家發改委在2004年頒布的造紙業“十一五”規劃中明確強調,要實施“林漿紙一體化”的政策,即鼓勵國內造紙企業大力營造人工速生豐產林,讓造紙業逐步實現“自給自足”。
記者近日從《全國林紙一體化工程專項規劃》中看到,2010年我國紙及紙板消費總量將達到7000萬噸。為此“十一五”期間全國的林紙一體化項目目標是,在2005年末的基礎上,新增制漿生產能力555萬噸、造紙生產能力560萬噸、造紙林基地300萬公頃。
該規劃同時對新建項目的起始規模也作出了規定:化學木漿單條生產線能力要達到年產50萬噸及以上;化學竹漿單條生產線能力要達到年產10萬噸及以上;化學機械木漿單條生產線能力要達到年產10萬噸及以上;造紙單條生產線能力要達到年產10萬噸及以上。
《國際金融報》 (2005年12月13日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