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柔印自上世紀80年代發端,走過了一段一波三折的道路。近十年來,終于開始突破重圍。2005年,中國柔印機銷量躍增到80臺。
20世紀70年代,中國才開始應用柔性版印刷,使用的是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價格低廉的層疊式柔性版印刷機,由于投資成本與運行費用都低,又正值杜邦公司研制成功感光柔性版材,原來應用凹版印刷的企業,由于采用Cyrel版,制版速度快,印版面積小的價格比凹版輥筒低,換版、貼版方便,使用水性、醇性油墨,特別適合交貨期快和短版活的印件,而且印刷工價又可以按凹已計算,能夠做到低投入高產出,捷足先登者受益匪淺,柔性版印刷才開始在中國被人們重視,并得到發展。
80年代初從德國、意大利等國家引進近10臺高檔衛星式柔印機,由于操作技術不成熟,配套材料、油墨、制版、業務開發跟不上,此時激光雕刻陶瓷網紋輥又沒有問世,有的設備印不出好的印件,或因工作不順利而停機。層疊式柔印機又只能印些簡單的圖案、墨塊、文字,所以給人們注下了柔性版印刷質量不佳的印象,只能印些塑料袋等要求不高的產品,以至于在發展上徘徊了10多年。
中國柔印云開日出
隨著國內外印刷行業技術交流的增加,同時印刷媒體、國外柔印設備經銷商以及中國印協柔印專業委員會等也做了大量的宣傳推廣工作,柔印才漸漸復蘇。
復蘇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再引進的機組式柔印機,由于選型不正確,印刷業務不對口,缺乏好的制版單位,模切刀具配套慢,價格高等,致使有的設備沒有充分發揮作用或開工嚴重不足,導致某些單位將柔印設備轉讓,從而留下了陰影。
在此之后有關部門總結了選用柔印的經驗,組織應用得好的單位進行了交流,才漸漸穩住了局面。
從1995年開始,柔印做到循序漸進的發展,每年增加柔印生產流水線從30~40臺,到40~50臺,2005年增加到80臺,其中國產柔印機銷售60臺。柔印產品質量經過業內不斷努力,已逐步得到提升,2000年10月份上海紫光機械有限公司制造的柔印機,率先印刷出175線/英寸的“面包”樣張,套印精確,色彩艷麗,油墨厚實,層次豐富,立體感強,令印刷同行感到驚訝。后來該公司在上海信華精密制版有限公司配合下,又印刷出200線/英寸的“雪景”,并參加美國2003年柔印精品評比,獲得銅獎。2005年英杰激光數字制版有限公司送選的“金盛唐”煙包又獲銀獎。
現在人們對柔印產品質量終于能夠刮目相看,認為它符合商品包裝要求,能夠參與平印、凹印競爭。
中國柔印走過一波三折,已經跨出了困境,F在,高質量、高線數的柔印產品不斷出現并兩次獲得國際大獎;柔印行業從配套不全到配套基本齊全,特別是制版技術采用了世界最先進的CTP設備技術;柔印市場的份額不斷在擴大,在牛奶包、紙杯、方便面、餐巾紙、筆記本、瓦楞紙箱等的印刷中,柔印占主要;在煙包、酒包、食品包、藥包、不干膠、標簽、紙盒、牙膏管、塑料等方面,柔印的份額也不斷在增加,雖然市場占有率不高,但擴展的機遇非常大。
有市場才能有發展,有發展才能開創未來。中國柔印的春天已經來了。
國外柔印成熟先進
美國是世界上柔性版印刷用得最早、最多、最好的國家,中國應用柔印比美國滯后了大約40年。美國柔印占到整個包裝印刷的75%以上,歐洲約占到50%,而我國只有8%。美國有7,000多條柔印生產線,我國只有630條,加上層疊式柔印機2,500條也還是少數。美國柔印的營業額已超過728億,而我國大約只有130億元人民幣,可見差距是非常大。
應用時間上滯后是落后的原因之一。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就應用柔印,在印刷玻璃紙和以后印刷塑料薄膜過程中,與凹印爭奪市場時處于領先;60年代報業技術改造,柔印又能助之一臂,以后包裝印刷要求環保又是勝之一籌,因此柔印在美國發展有扎實的基礎而一帆風順。
國內外柔印差距正在縮小
我國的包裝印刷市場基本被工藝操作成熟、質量穩定的平印、凹印占領,形成了的先入為主的優勢。柔印也沒有充分發揮多工聯線生產和環保、輕壓力的優勢,應用中又產生波折,因此差距越來越大。如歐美已普遍使用CTP制版、套筒制版、快速換版、封閉雙刮墨刀墨腔、UV油墨、薄印版、車速200~300米/分鐘,甚至600米/分鐘、衛星式柔印機、高性能的無軸傳動柔印機等,而這些先進技術在中國的使用仍然處于初始階段。
與國外水平存在差距,并不意味著國內柔印沒有活力。2005年中國柔印機銷售躍增到80臺。今后隨著人們對柔印的認識提高,從綜合成本去考慮柔印的優勢,再加上國內柔印機制造單位降低售價,制版費、原材料、耗材等價格的下降,環保政策的出臺,對發展柔印將會產生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