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可謂是自然界中最普通、最不值錢的東西。在上海方言中,“泥”常與“爛污”并列,稱為“爛污泥”。以往,許多工廠排放出的廢渣,都被打入“泥”族,電石泥、瓦斯泥、鹽泥、紙泥等等,比比皆是。這形形色色的“泥”,一度占據大量土地,侵擾江河湖澤,成為人見人憎的污染源。許多企業(yè)為處置這些“泥”花費了大量精力財力。 近年來,人們改變了觀念,從循環(huán)經濟的角度重新審視這些“泥”,發(fā)現許多“泥”中都蘊藏著珍貴的資源。于是,人們千方百計通過科技創(chuàng)新為“泥”摘去“污染”之帽,使之重新進入為社會服務的軌道,有些“泥”甚至已成了炙手可熱的資源……
記者最近對“泥”族的部分成員進行了跟蹤采訪,了解了它們由“爛污泥”演變成寶貝的全過程。從這些點滴水珠中,人們可以一窺循環(huán)經濟的巨大威力。
昨天下午三時許,一艘名為“滬嘉定掛00419”的駁船停靠在市北練祁河邊的一座碼頭旁。一輛大馬力臺車,揚起高高的抓斗,把成噸呈青灰色的“泥土”,拋投到駁船上。“船老大”孫虎山一邊耙勻船上的“泥土”,一邊告訴記者,這幾年來,他們每日都要來此裝“土”,一船百來噸,經15公里水路運到嘉定的工廠。
這些“泥土”,其實都是“潛力紙業(yè)”廠在造紙過程中產出的紙渣。“潛力紙業(yè)”是一家全部用廢紙生產新聞紙的現代紙廠,但是,如何處置生產線上吐出的每年幾萬噸廢紙渣,卻一度嚴重困擾公司的管理層。當作垃圾堆埋,需要太多的土地;燃燒又會影響大氣環(huán)境。找來找去,“潛力紙業(yè)”找到了上海挪亞環(huán)境資源開發(fā)公司。
“挪亞”是一家專業(yè)的“吃廢吐寶”公司。自2000年初起,挪亞公司與上海交大、同濟大學和華東理工大學的專家們合作,開發(fā)了一項以紙廠渣泥為原料,生產改性可塑建材的技術。專家們早就發(fā)現,紙渣泥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鈣、高嶺土、細纖維、少量油墨和其他有機質,具有較高的可塑性,因此完全可以加以綜合利用,既可作為纖維復合填充劑,取代木粉用于化工聚合材料;又可作為加強材料充填在塑料中,用于生產護欄、管道等;也可直接用紙渣泥為填料,取代粘土,生產空心燒結磚。
五年來,在國家建設部和上海市、江蘇省環(huán)保部門支持下,“挪亞”公司已綜合利用了30多萬噸紙渣泥。由這些“泥土”變身而來的大量雕花護欄、彩色管道、大棚支架,已在上海植物園、北京陶然亭公園和京滬蘇等地一些道路、農田廣泛使用,甚至還鋪進了國家建設部大院。以挪亞公司改性紙渣泥為原料的一家年產2500萬塊空心燒結磚的企業(yè)正在江蘇籌建,預計每年可消化紙渣泥10000噸,等于節(jié)約15畝良田、節(jié)省燃煤1750噸。另有2萬多噸復合纖維填充劑,也已在上海寶山、奉賢和江蘇南通啟東、如皋等地實施推廣,取得良好效益。上海植物園園長沈明芳告訴記者:“過去我們用鑄鐵、不銹鋼、木材作欄桿,要么易蝕需防銹,要么需要經常更換,要么容易被偷盜。自從用紙泥塑料來替代,投資少維護又容易,而且再不怕有人偷盜了。”
根據市“十一五”規(guī)劃,上海將在2010年達到年產200萬噸各類用紙的生產規(guī)模,其中約85%將以廢紙為原料,每年大約將產出近40萬噸紙渣泥。如果能夠有效推廣紙渣泥綜合利用新技術,那么這巨量的紙渣泥就不僅不會成為上海建設“綠色紙業(yè)大市”的負擔,而且可望為社會貢獻大量意想之外的財富。
挪亞環(huán)境資源公司用紙渣泥作填充料開發(fā)成的各式欄桿
紙廠一度堆積如山的紙渣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