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煙塵、工業粉塵、廢水中化學需氧量(COD)和氨氮的排放量、污水處理率、工業固體廢棄物未能完成“十五”環保控制目標;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環保“十五”計劃為何沒完成?
“在環保‘十五’計劃確定的20項指標中,完成計劃的有12項指標,未完成但有所改善的6項,出現反彈的2項(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和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據初步統計,去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總量超過控制目標749萬噸,比2000年增加了27%%;COD排放量僅比2000年減少了2%%,未完成削減10%%的控制目標。”中國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研究員鄒首民近日在京通報了國家環保“十五”計劃完成情況。
超常規發展導致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
鄒首民說,去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為2549萬噸,影響其控制目標完成的主要是能源消費的超常規增長和火電業的快速發展。“十五”期間,國民經濟保持年均9.48%%的持續高速增長,能源需求是規劃預測的4倍。去年全國能源消費量達到22.2億噸標準煤,比2000年增長了55.2%%,其中煤炭消費21.4億噸,增長了近9億噸,超出規劃8倍。由于我國生產整體技術水平偏低,能源消耗量大,污染物排放量大。火電行業是二氧化硫排放的主要來源。2000年,我國火電裝機容量2.38億千瓦,消耗煤炭5.8億噸,到去年,火電裝機容量達到5.08億千瓦,超過規劃約1億千瓦,消耗煤炭11.1億噸,增長了近1倍。
脫硫項目建設大大滯后于總量控制要求。鄒首民說,“十五”期間,污染大戶火電業的脫硫改造等重點工程進展遲緩,計劃削減的105萬噸二氧化硫任務只完成約70%%;加上國家未能在國債和環保補助金上對火電脫硫項目給予足夠支持,大部分地區也未能對現役火電機組脫硫的上網電價予以落實,造成了老機組脫硫建設緩慢和運行效率低下;脫硫市場突然劇烈膨脹,市場不夠規范,工程質量難以保證,許多脫硫項目建成后無法正常運行;脫硫設施在短時間內大量建設,維護和監督管理不到位,導致設施建成后效率低,故障發生率高,達不到應有的脫硫效果。
造紙業是水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鄒首民說,去年,全國COD排放總量1413萬噸,與“十五”提出的總量控制目標相差115萬噸,僅比2000年減少了2%%。COD控制指標未完成的主要原因是產業結構調整未達預期目標,造紙工業是排放COD的重點行業,尤其是草漿造紙污染嚴重。
我國紙及紙制品需求強勁,產量從2000年的2487萬噸提高到2003年的4849萬噸,去年超過5000萬噸。鄒首民說,造紙業快速發展,污染治理設施未能及時配套,造成占全國工業COD排放總量半數以上的造紙業排污總量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是全國COD控制目標沒有完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重點流域污染治理工程項目的完成情況不理想。鄒首民說,截至去年底,列入“十五”環保計劃的2130項治污工程,僅完成了65%%,完成投資864億元,占總投資的53%%。結果僅60%%的水質監測考核斷面達標,重點流域中,唯有淮河流域完成COD削減目標,其余流域與目標差距較大。
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滯后于人口、城市生活污水增長和經濟發展。鄒首民說,到2004年末,我國共有城市污水處理廠637座,形成污水處理能力4255萬噸/日,比2000年增加污水處理廠236座,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447萬噸/日。但由于資金相對短缺、相關配套管網建設速度大大滯后于污水處理廠建設速度、生活污水收集率不足、污水處理收費偏低影響污水處理廠運轉等原因,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提高緩慢,影響了COD控制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