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物處理由“死刑”變“死緩”
在社會各方的壓力下,不少曾經向黃河直接排污的企業目前已經停止其非法排污行為,但治污問題是否已經徹底解決?記者近日隨中華環保世紀行記者團在內蒙古某化工企業采訪時發現,該企業雖然已經停止向黃河直排污染物,但污水和工業廢渣只是被暫時儲存起來。
有關專家分析認為,企業用這種方式將污染物治理的矛盾積累延后,從而將治污由“死刑”變“死緩”,僅僅是一時的權宜之計。治污問題不僅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而且埋下了重大的環境污染隱患。
15日上午,在中華環保世紀行記者團結束對該化工企業的集體采訪之后,為了進一步摸清企業的具體治污情況,記者團小分隊午飯后迅速殺了個“回馬槍”。汽車一路顛簸,繞過廠區外無序堆放的大大小小的電石渣堆,直接來到企業的污水處理池邊。
記者在現場看到,該企業共有8個相互貫通的污水處理池,總容積約9萬立方米。滿眼都是電石渣廢料堆,風一吹,像一片片騰起的蘑菇云。
據該企業負責人介紹,企業與黃河直線距離為1公里左右。去年以來,企業每小時平均排污量達150立方米,污水經過沉淀、降溫后,清液被循環使用,剩下的電石渣(主要成分是氧化鎂和氧化鈣)可以出售給水泥廠,最后用于修筑公路。
當記者追問為什么不把這些電石渣就近賣給附近水泥廠時,這位負責人解釋說,這些原料與這些水泥廠的生產工藝不太匹配,不能用。目前企業電石渣的儲存量已近10萬噸,堆放面積約9萬平方米,幾乎占了廠區面積的五分之一。
電石渣長時間無序堆放,究竟對環境污染構成怎樣的影響?企業的治污措施是否得力?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內蒙古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秦樹輝教授。
秦樹輝認為,電石渣長期無序堆放,會造成土壤堿性增強,不利于作物生長。此外,揚塵吸入人體,也會給健康帶來不利影響。“更重要的是揚塵會對周邊地區的植被造成破壞,形成‘化學塵暴’,進而對整片地區的生態造成影響。”秦樹輝說。
“這些污水處理池沒有加固措施,對黃河水體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一旦潰壩,將造成黃河水的重大污染。”秦樹輝憂心忡忡地說。他又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每小時排放污水量150噸、8個污水處理池總容積9萬立方米計算,大約兩個月的時間,污水就可以將池子注滿。在兩個月的時間內,企業要把這些污水完全處理有一定難度。
秦樹輝說,前不久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前旗發生的造紙和城鎮生活污水暫存池的潰壩事件已經向我們敲響了警鐘,絕不能再掉以輕心。他同時呼吁,環境保護關系千千萬萬人民的健康,關系子孫后代的長遠利益,企業應擔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治理污染絕不能只是權宜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