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政府在65世界環境日當天發表了環保白皮書,從這個白皮書里可以看出,我國生態保護,特別是水環境保護還面臨不少問題。雖然各地近年來保護水環境的力度不斷加大,但河流水質惡化的趨勢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今天我們來關注陜西的渭河。
這條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歷史上水草豐美,被稱為關中平原的“母親河”。可如今渭河卻因為多數流域水不能喝,也不能用,被陜西人稱為“廢河”。母親河變廢河,讓一位
喝著渭河水長大的關中大漢很痛心,他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下了這個變化的過程。
“母親河”變“廢河”
“你看,基本上都是污水了,這是排的工業廢水。”
李平章向記者介紹,這幾年來他幾乎走遍了渭河流域,關注著渭河近年來的巨大變化,留下了大量寶貴的影像資料。
“這個是沙子,這個是懸浮物。”
李平章介紹這是一家造紙廠正在向渭河排放工業廢水的情景,濃濃的呈黑褐色的污水從上游緩緩流淌下來,并散發出濃烈刺鼻的臭堿味道,臭水翻滾著濺起惡心的白沫;而這里是一段被污染的五顏六色的河水;大量的工業污水就這樣浩浩蕩蕩的排進了渭河,這些臭水泛起的泡沫就足有10幾厘米,李平章說類似的情景在渭河流域可以說是并不稀奇,也正是這些源源不斷地工業污水使得渭河在近年來由黃變黑,又由黑變臭,基本包括了關中地區的所有城市。
“寶雞、咸陽、西安、渭南、銅川。”
每次看到渭河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李平章總會感到很難過,而同樣非常關注渭河污染的,陜西環保局局長何發理對渭河的現狀更是作了這樣的描述。
“渭河的污染已經到了超過環污染容量的四倍。黑,臭,是渭河是關中的水道兩岸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渭河成了下水道,何發理的這個比喻絕不是聳人聽聞。陜西省環保部門統計,到2004年渭河流域廢水排放總量就已經超過6億噸,其中COD、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近27萬噸,是黃河最大的污染源。而制造這種變化的,就是渭河流域大大小小的排污企業。我們的記者就在李平章的帶領下,沿著渭河的一條主要支流—新河進行了考察。
新河情況
“這是一條路,從河床上過去,形成時間很長啊。踩出這個路來,這個新河的水基本是沒有了。”
6月2日,李平章帶領記者來到了渭河一條主要支流—新河的上游,看到的卻是裸露的河床,已經成為來往交通的必經之路,在河道的中間堆放著挖沙后留下的碎石,而這條河斷流已經有整整近6年的時間了。
“你看,幾次挖沙(留下的)石頭,既使洪水來了也不從那走了,都是這從這邊走了, 水的水量也很小了。”
在生態水枯竭的同時,附近村子里面的生活污水還在不斷的排放進入新河。
“由于生態水沒有,這個生活垃圾水流出來后就成為新的源頭了。實際上新河的概念已經不存在了。你看這是幾年的時間,這個新河成了什么樣子了。”
沿著干枯的河床,李平章帶領記者繼續向下游了解新河的境況,而在幾百米外,我們就見到了這樣的情景。
“現在新河的水,現在看到的是化工廠的水。”
這里是一家化工廠的排污孔,散發出刺鼻的錯臭味,看到這種排放情況,李平章馬上拿出了攜帶的設備,對污水作了監測。
“酸堿度為3.3,我們已經看到它這個水是不達標的。”
在這里匯入污水的新河的河面明顯的加寬,水量也開始明顯的加大。
“這個酸堿度我們看到,它是3.3。如果正常的話是6到9這個酸堿度也是超標從這可以看到,過去新河的概念就沒有了。”
在這里匯入污水的新河的河面明顯的加寬,水量也開始明顯的加大。
“從這里的可以看到,過去新河的概念已經沒有了,現在新河的概念就是這個污水做為源頭了。對渭河水水質的影響非常大,像這樣的直接注入渭河了,很難保證渭河的水質。”
在排污空的旁邊,李平章見到了一位附近村莊的村民,他趕忙走上去了解情況。
“好的還這么紅?”
“比這個紅得多,還有比這個還紅的,嫣紅嫣紅的,在我們老少住的那個江。”
據這位村民介紹,這些排放的污水,也直接影響到了附近村民的身體健康。
“人就是咳嗽,這氣息一聞,一般的人走到這兒都捂鼻子,現在連青蛙都沒有看見了。”
這位老漢已經70多歲了,親眼看到了新河由清變黑變臭,直到現在青蛙都已經無法存在的過程,這些變化也直接影響到了他的正常生活。
“這個是不是不能澆地?”
“沒辦法的,有時拿試紙,那個黃黃的試紙。”
“你自己家里有沒有買這個試紙?”
“有,沒有試紙不敢。”
“為什么要買試紙?”
“沙大的不敢,沙大的不敢澆地。”
“一澆以后咋了?”
“一澆地就死。”
這條沿途需要試紙測試的新河就這樣向下游流去,繼續接納著沿途的工業污水、生活污水,水量逐漸增大,顏色也越來越黑,最終匯入渭河。
采訪中,李平章的心情一直很沉重,他說保護渭河就是他的職責。我們再一起來了解一下渭河:渭河發源于甘肅渭源縣,流經甘肅、寧夏、陜西三省,全長818公里,在陜西境內的渭河干流有502公里,流域面積6.71萬平方公里,占陜西全省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聚集了陜西64%的人口、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積和80%的國民生產總值,看得出來,渭河確實是陜西的生命河。然而,就在流過陜西的時候,渭河自己卻失去了生命。
渭河現狀:無水、污染
5月31日,記者趕到了位于寶雞市境內的寶雞峽水利樞紐,這里是渭河由甘肅進入陜西后的第一個水利樞紐,可是記者在這里看到的依然是干枯的河床,沙石裸露在外,難道上游的來水只有這些嗎?
“用水和來水是相等的,那大概現在的這個水量是多少?”
“現在就是三十立方米每秒。”
這里就是渭河上游的河水,清澈、豐潤,那么這樣的渭河又流到了那里了呢?
“現在往下補給,補經三個流量。”
也就是說上游來水只有十分之一流入了渭河,而其他的來水全部進入了灌溉渠。
“灌溉需要決定是不是向渭河補給。”
而據這位工作人員介紹,為了確保渭河流域的灌溉,去年在這里渭河河道有60多天處于斷流狀態。
“現在這個水是非常黑,氣味非常濃,非常刺鼻。你看一看,通過這個口直接排進渭河的。”
為了了解渭河中游的污染情況,李平章又將記者帶到了西安市的生活污水排放處,這些惡臭的污水未經任何處理就直接的排放進了渭河。而目前關中主要城區生活污水日排放量130萬噸左右,實際處理能力不足40萬噸,占不到總量的40%。
“西安市經濟欠發達的同時,如果完全要靠征稅來建這個污水水利場,的確很有難度, 經濟上比較困難。”
“基本上這些生活污水都在直排進渭河?”
“是這樣的。現在的生活污水基本上,沿渭河流域曲線的水利場,包含西安市百分之六十的城市污水,全部直接排進渭河。”
李平章告訴記者,渭河流域工業廢水排放量約為3。2億噸,造紙企業是渭河污染的重要來源,占工業總排放量的60%。關中地區大大小小的造紙企業最多的時候有近千家,雖然環保部門三番五次檢查,不少造紙企業也被迫關停或整治,可仍然無法杜絕污染。
“雖然已經達到了國家排放標準,但依然是污染排放,如果再繼續下去,既使這種污染,也是渭河污染的一個重要來源。造紙企業現在仍然是一個重要的污染來源。”
記者這次跟隨李平章實地考察了渭河沿岸的寶雞、楊陵、咸陽、西安、渭南等地,他說渭河的現狀用三句話來概括就是“上游水少、中游水臟、下游淤積”。為了讓更多的人關注渭河,陜西省環保局前不久在網站上開通了一個“治理渭河大家談”網上論壇,一起來看一下。
治理渭河大家談
李平章和陜西省環保局局長何發理是多年的好朋友,他們因為渭河而相知相識,經常會聚在一起探討渭河的治理問題。不久前,正是在他們倆的策劃下,“治理渭河大家談”網上論壇出現在人們的面前,他們希望廣大群眾能夠提出好的意見和建議。而今天他們就是來看看網民的反應,并對論壇的設計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真正網站形成一個網絡,既有反映作用又有反饋信息。這樣可以即時反映了以后就有回應,大大增強他的積極性和參與性。”
而談起渭河的污染,何發理更是感到責任重大。
“環保部門的同志如果不認識到這一個嚴峻的現實,對人民漠不關心或者置之不理, 就應該說,你沒有良知。”
何發理說自己上任以來主要的精力全部都放在了渭河上,倍感責任的他為自己、為渭河的治理制定了一個時間表。
“08年結束之后,把渭河在治理上能夠走出一條比較好的路子來,看看從哪里解決 渭河的問題,癥結到底在哪里。只要是照這樣的勁頭干下去,我認為二十年的時間,渭河還是能夠解決好的。
何發理介紹,陜西省近期將為治理渭河投入三十二億元,整個項目計劃總投資為四十五億元,在渭河沿岸加快建設54座污水處理廠,同時增加河道生態用水,加強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保護。他說按照他的時間表,2008年之后渭河將變清,這不僅僅是愿望,而是必須實現的目標。
保護渭河,陜西省今年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年底前,寶雞、咸陽等地城區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60%以上,西安市達到45%以上,渭河及支流上的重點污染源全部實現廢水達標排放,重要污染物年排放總量比2003年消減30%。隨著治理腳步加快,渭河沿岸一些地方已經出現了變化。
關中地區造紙企業最多的時候有近千家,近年來根據環保排放標準以及生產能力,政府多次大力整頓,現在造紙廠只剩下了140余家。與此同時,現在正在生產企業加快了改造力度,污水排放也在逐步的改善。
“這個是符合標準的,如果不上這一條整頓改造的話,它達不到這個標準。”
“你的魚呢?”
在渭河的另一條主要支流—灃河邊,李平章見到了剛剛釣上來的魚,他顯得非常興奮,隨著灃河水質的改變,在兩岸又出現了洗衣服、釣魚的人們。
“現在你可以看到這個水,有釣魚的。你看對面那個釣魚的,現在有釣魚的,那有洗衣服的,就在前年是根本不能想象的。你看現在這個水非常清是吧。”
作為省市兩級環保局的負責人,何發理和李平章都承認幾年內解決渭河黑臭問題,是個艱難的目標。但他們說,實現這個目標不僅是為了百姓,也是為了自己,因為渭河也是他們自己的母親河。
2004年國家水利部通過了《渭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并上報國務院,2005年底通過國務院審查及批復。根據規劃,國家在2010年前,安排投資229億元進行渭河綜合治理,其中在陜投資大約為160億元,占總投資的69%,而陜西省目前對渭河的系統治理項目計劃總投資為四十五億元,其中近期三十二億元。無論是何發理還是李平章都在迫切的希望這些資金能夠早日到位,早日解決渭河的污染,早日看到渭河恢復其原有的面貌。(主編 張雪梅 編導 姜龍飛 攝像 樊金峰)

被污染的五顏六色的河水

造紙廠排放的工業廢水

記者了解渭河污染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