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人和圣文在云南省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大具鄉的家里向人們展示了奇異的東巴造紙術:將一種生長于海拔2400米以上雪山上一種潤香蕘植物的紙漿進行層層澆注,最終造出一張厚實如皮的東巴紙。
“25張東巴紙可以換回一頭羊,它和象形文字、納西古樂一起構成東巴文化的主要內容。”和圣文說。但正如不少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一樣,這種古老的東巴技藝正在面臨消失的危險。
“現在,掌握造紙并能繼承這門技術的人幾乎沒有了。”和圣文說,眼神中充滿憂慮。除了他還在繼承祖傳技藝之外,僅有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一個叫和志本的人家還能撿起這個源于唐代中期的民間技藝。
“納西人已經不喜歡或者不屑于造這樣的紙。另外,它的原料有毒,而且東巴紙用途太窄,只用于抄寫經文或繪畫!焙褪ノ恼f。
云南省文化廳前副廳長、云南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專家委員會主任趙自莊說,云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有不少正面臨消亡,盡管已經做了及時保護,但能不能傳承下去依然是未知數。云南共有34項民間文化藝術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趙自莊說,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已經疏遠了本民族藝術,他們寧可到更大的城市打工也不愿意投身到本民族的文化傳承中來。時代的變遷也讓這些傳統藝術變得越來越模糊。他認為,地方出臺法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拯救瀕危民族民間文化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