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陽造紙業: 一把雙刃劍
具有悠久傳統的富陽造紙業,既是富陽的“創富能手”,但又成了“環境殺手”。
“京都狀元富陽紙”,位于富春江畔的浙江省富陽市,其生產的紙早已聲名遠播。作為“造紙術之父”蔡倫的故鄉,富陽造紙業有1900多年的歷史。
據了解,富陽目前造紙業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年產值突破了110億元,創造了富陽2004年工業增加值176.7億中的20%,還被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授予“中國白板紙基地”。截至2005年三季度的統計,富陽規模以上的造紙企業,即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造紙企業有314家?梢哉f造紙業是富陽成為全國百強縣起極關鍵作用的產業。
既是“能手”又是“殺手”
但是,紙業在成就富陽財富的同時,也大大拖累了富陽。近幾年,隨著造紙業迅猛發展,造成了較為嚴重的“三廢”污染。富陽數百家造紙企業歷來都用草、竹、木為生產原料,對自然資源消耗巨大;造紙產生的廢水則直接排放到富春江或其支流中,嚴重污染水質。使古代文人筆下曾經描寫的富春江“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的美景漸行漸遠。
這使具有悠久傳統的富陽造紙業,既是富陽的“創富能手”,但又成了“環境殺手”。
2005年,富陽市采取措施限期淘汰“低、小、散”造紙生產線69條。今年6月前將剩余的7條全部關停。雖然環境治理得到了一些改善,但一些中小企業也必須改造求生。
五大難題困擾富陽紙企
富陽造紙產業雖然有著一千多年的發展歷史,但到今天,企業規模小、產品同構性強、附加值低、抗市場風險的能力弱等固有的矛盾和問題依然困擾著眾多企業。
一是產品過剩。富陽白板紙年生產能力超過400萬噸,約占全國白板紙總產量的50%;二是產品類同導致價格競爭激烈,目前每噸紙的銷售價格比去年同期下降150元左右;三是規模小,缺乏競爭優勢。全國10萬噸的生產線共有100條,但富陽一條也沒有;四是成本過高。由于原材料、運輸、融資等成本的增加,現在富陽每噸紙的成本比以往高出了不少;五是融資難度加大。造紙業屬于資金密集型產業,一些項目需要大量的資金投資,融資難也成為富陽紙業發展的限制因素。
富陽造紙產業亟需戰略轉移
富陽的造紙產業該如何與環境和諧發展,走出一片可持續發展的新天地?中小造紙企業的出路在哪里?如何突破產業的各種瓶頸?本刊記者就這些問題采訪了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的紙業戰略專家郭永新。
誰動了我的奶酪?
《浙商》:富陽的造紙產業在國內影響頗廣,十幾年來一直都處于紅火的狀態,但最近兩年,在富陽的一些企業特別是在白紙板行業的企業利潤卻逐步下降,企業利潤流到哪里去了?
郭永新:首先我們要認識到林紙產業是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具有生命周期長、發展空間大、創造財富快的優點。但紙業作為流程性產業與其他生產線裝配性產業有著很大的差異性,產業不同,運作思路也不同。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聰明的富陽人抓住了由于中國經濟發展而對包裝白紙板需求急劇增加的市場機遇,利用小紙機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采用廢紙這一低成本原料,生產出性價比較高的白紙板產品,既滿足了國內市場需求,也獲取了相當可觀的經濟收益,為中國造紙工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富陽的紙業形成了一個產業集群,有浙江特色,在國內造紙產業中形成產業集群的也就是富陽。但造紙行業是資金密集性、技術密集性、規模經濟性強的產業,從這些特點看,造紙行業打造產業集群,對產業發展既有推動性也有局限性。要照搬義烏小商品經濟的成功經驗來發展富陽造紙業是行不通的。
任何產品都有生命周期,一般都要經歷引入、成長、成熟、衰退的過程。紙業也一樣。隨著國際紙業向中國轉移,各大國際巨頭紛紛進入中國,但外資紙業目前無論在規模上還是產品的檔次上都遠高于富陽紙業,富陽的紙產品一直停留在低端產品上。富陽白紙板產業在十年前是相當不錯的,但現在卻沒有跟上產品的升級換代,因此近些年的利潤逐漸下降是可以預料的。
《浙商》:面對這樣的形勢,富陽的企業應該怎么辦?
郭永新:確實,隨著國外巨頭的進入,中國中小企業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但不能否認的是中國紙業近年來取得了巨大成就,外資的作用功不可沒。在外資企業不斷加快在中國發展步伐的同時,中國本土企業生存空間在哪里?也成了困擾包括有關部門、專家、企業在內的業界敏感問題。我認為,中小企業要尋求出路,首先是要從產品找出路。這其中有三項發展策略:一是差異化定位;二是協作;三是創新。
差異化定位,發展特種紙。比如擦眼鏡紙、廚房用紙等用量不是太小的特種紙。又比如抗病毒的課本紙,中國的課本紙市場非常大,但人們現在對健康概念特別關注,抗病毒的課本紙市場前景肯定會很大。協作,就是給一些工業企業生產工業配套用紙,比如石膏板飾面紙等等;還有就是創新,開發出高附加值產品,擺脫靠目前低附加值的白紙板掙錢的局面。中小企業可以通過技改提高產品的水平,因為在造紙這個產業中,只要比別人領先一點,就能比別人多賣錢。還有就是開發全新的產品,這需要企業家有敏銳的眼光和前瞻的市場眼光。目前國外有一種飛機發動機用紙,附加值很高,一噸能賣50萬元人民幣左右,而這種紙在國內還是空白。
聯合、規模化才是出路
《浙商》:眾所周知,富陽有這眾多的造紙企業,但“低、小、散”問題一直揮之不去,也成了制約富陽紙業發展的最棘手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郭永新:我了解到,富陽目前有360多家規模以上造紙企業,加上規模以下的一些企業,總共能有500多家,而造紙強國美國也才只有500家左右的造紙企業,但規模和產量卻是富陽所不可比的。富陽當地政府為了治理污染,出臺了一些措施、關停、關閉一些生產線和小型企業。一些中小企業如果不創新,就只能坐以待斃,但資金和規模卻制約了創新,怎么辦?
我的答案是聯合和規;。中小企業聯合走上規模化可以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創新問題,二是污染問題。
山東太陽紙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家企業上馬了一個很大的項目,引進先進的設備,企業規;a后,原先企業兩條污水處理線還閑置了一條。不僅減少了污染,產業的檔次也上升了。這就是在產品的升級換代中解決污染的問題。
展望未來的中國紙業,將呈現出與國際上發達國家紙業同步發展的趨勢:即資源集約化、生產清潔化、技術集成化、產品功能化和規模經濟化。中國紙業將通過發展速生林、加強非木纖維資源利用及淘汰行業里一批效率低下的企業等一系列的整合,使行業形成效率優先、產能擴張與資源支撐相平衡的穩健發展態勢。行業發展將從以前的簡單外延擴張轉向以提高內涵為主,從而走出一條使行業的綜合實力和發展后勁更為強盛的成功之路。因此,富陽的一些中小型的企業需要走上聯合的道路。在不久的將來,通過聯合,最終剩下幾家上規模的企業,擺脫目前的“低、小、散”局面。
富陽中小企業需要大膽走出去
《浙商》:除了聯合,富陽的中小造紙企業還有什么方法可以應對日益嚴重的環境壓力?如何與環境和諧地發展?
郭永新:富陽的企業需要大膽地走出去,在注重環保的前提下實行產業地域轉移。在寧夏、山西等地,當地政府對投資造紙行業還是相當歡迎的。當地也有豐富的原料,而環境的承受力也比富陽大。富陽的企業可以先組團到西部去考察。我可以牽線搭橋。
其次,可以整合資金資源,一些中小企業共同投資新項目。如果有些中小企業不愿去西部,想留在富陽,則可以轉向服務型企業,為大企業配套搞加工紙、開發經銷化學品、設備配件、網絡服務等等。更或者可以掌握一批林紙產業上游資源——林地,為下游企業提供生產資料。
造紙企業要從生產制勝轉到戰略制勝
《浙商》:在競爭越來越白熱化的造紙產業,富陽的造紙企業怎樣才能在現有基礎上不斷前進?
郭永新:國際化促使中國紙業從成長期發展到成熟期,生產制勝的歷史已經結束。面對新的競爭形勢,企業應該變直覺管理為戰略管理。
有戰略才有未來,隨著行業的發展、環境的變化,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還會遇到更多復雜的新問題,這就要求企業管理者能夠對企業的環境與資源進行系統的分析研究,在此基礎上,制定出科學的戰略目標和實施方案。
目前越來越多的機構重視制定發展戰略和對戰略的研究。一些企業開始對行業與企業的發展環境、國內外競爭對手做深入的調查分析;在新上項目決策方面,能夠吸取行業以往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在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報告基礎上,聚焦于市場與投資機會,對競爭態勢做更深入的專題研究,并做出對策方案。
一些銀行為了保證投資安全,對造紙行業進行系統的信用風險研究,一批證券、基金公司把企業有無清晰的發展戰略作為能否向企業提供支持的重要依據。
金光集團APP,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進入中國,約十年時間,形成十幾家工廠、數百億資產、幾百萬噸漿、紙及紙板產能的行業龍頭企業。從產業經營的角度來看,APP無疑是成功的,而APP成功的原因就是制定了一個清晰的發展戰略。
因此,富陽的企業都需要有一個清晰的發展戰略,不論你現在經營得成功或是正陷入危機。富陽紙業有著悠久的歷史,希望富陽造紙企業家們能夠認清產業規律,順應全球變局,加強戰略管理,積極開拓創新,實現與中國紙業共進步、共成長、共輝煌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