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漿紙市場不景氣,特別是商品木漿價格大幅下挫,各種紙(包括紙、紙板及加工紙)的市場亦疲軟,價格普遍下滑。紙業的生產與經營者對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及市場的今后走勢不能不深表關切。
在經濟日趨全球化的市場機制下,一般競爭性產業的市場繁榮與疲軟,主要決定于市場對產品需求的增減,供大于求則市場疲軟,價格趨跌,如供不應求,則市場繁榮,價格趨漲。紙漿及紙張用戶及經營者,在市價趨漲時,超量購進儲備,市價趨落時,則壓縮庫存的投機心理與行為,則可能進一步加大這種供銷不平衡情況下價格漲跌的幅度。
由于紙是文化宣紙、日用生活及商品包裝等方面必不可少的產品,其社會需求量是隨著國民生產總值(GDP)的增長而增長的兩者之間,存在十分密切的關聯。以我國為例,從1990年至1999年之間,由于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GDP的年均遞增率超過8%,使國內紙的消費年均遞增率也達到了10.8%。由于國內的纖維原料供應與原有生產技術基礎較低,產量及質量均難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于是大幅增加紙及紙板、加工紙和商品紙漿及廢紙的進口量。1999年這類產品與原料進口總量高達1250萬噸,國內紙業市場與國際紙業市場已基本融為一體。分析國內紙業市場變化動態,不能不全面分析國際漿紙的需求與生產供應能力的整體形勢,以進行較深入的分析。
從國際上紙的總需求看,近期世界各主要漿紙生產與消費大國的GDP增幅下降,對紙張的需求增幅也明顯降低。從世界現有漿紙生產能力看,則屬于相對過剩。這種供大于求的局面,是當前紙業市場低迷的基本原因。90年代,世界造紙工業制漿造紙生產能力的增長,高于消費需求的增長,生產能力的利用率一般均低于90%。特別在制漿方面,由于廢紙利用率不斷提高,填料涂料與化學助劑的不斷增加,1998年噸紙消耗原漿量已降至82.3千克,于是社會整體庫存量逐年增加。這說明造紙工業的現有生產能力與實際產量大于市場需求。看來如果世界造紙工業不根據市場需求重視限制新增能力,并采取適度的壓并措施,漿市低迷的情況較難扭轉。但目前商品木漿的價格已接近平均生產成本,部分高成本的制漿企業將被迫停產減產,因而漿價再跌的空間較小。
在紙及紙板方面,由于世界整體經濟增長減緩,需求相對減弱,加上漿價較低,價格上調也較困難。雖然國際上產能大于供,但我國目前漿紙生產能力仍然低于市場需求,穩步增加生產能力還是必要的。但考慮到世界整體紙漿和紙的生產能力過剩,市場競爭激烈,新增生產能力必須對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慎重研究,使之具有較強的國際市場競爭能力,并宜首先對現有骨干企業加速技術改造與適當擴建,來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當前國家支持國內造紙工業發展的有關政策,有利于這方面的工作);同時還應堅決淘汰缺乏競爭力的落后生產力,以適應當前形勢。在制漿方面,由于我國目前還缺乏集中辦大型化學漿廠的纖維原料,缺乏自我解決大型現代化制漿技術裝備的優勢,目前除少數條件較好的造紙廠可考慮新建規模效應不太顯著的化機漿生產線外,對新建大型化學商品漿廠的籌建必須特別慎重,應盡量避免出于減少進口漿的強烈愿望而不考慮利弊,倉促上馬。為了避免進口漿完全受國外操縱,可考慮在政府及金融機構支持下,聯合各大用漿企業適當集中用于進口紙漿的資金,組成較大的紙漿營銷集團,在國際紙漿價低時購進儲備,在國際漿價過分上漲時,投入國內市場,以資平抑,這可能是當前較為可取的應對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