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來,關于印刷業出臺擴大對外開放政策的消息在業內一直傳得很盛,眾多外國和國內印刷公司紛紛找潭教授“刺探”情況。終于,8月底的一天中午,準確消息出來了,中國《印刷業管理條例》已經修改完畢,其中最大的修改是允許外商設立從事包裝裝潢印刷品印刷經營活動的獨資企業。
據了解,業內人士幾乎都這樣概括此次條例的修改。1997年,中國第一部印刷業行政法規《印刷業管理條例》出臺,其中第十五條明確著禁止設立外商獨資經營的各類印刷企業。而經所在地省級人民政府新聞出版行政部門同意,并報國家新聞出版行政部門審核批準后,可以設立中外合資企業。
印刷業是系統的加工工業,大體可以分印和設備器材兩大塊。而在印刷中,按產品又可為出版物、包裝裝潢印刷品和其他印刷品三大類。97年的《印刷業管理條例》對外資投資印刷業的控制是很緊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權威人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說:“雖然當時這三大類都允許設立中外合資企業,但有關部門的審核是以國家計委制定的《外商投資指導目錄》為依據的,而在目錄中,印刷業屬于不鼓勵的項目,所以審批也比較嚴格,并要求中方控股。”
中國印刷技術協會理事長武文祥曾在一篇論文中透露了一系列重要數字:截止2000年,中國有印刷企業82189家,從業人員300余萬人。其中,出版物印刷企業8152家,包裝裝潢印刷品印刷企業20409家,其它印刷品印刷企業53628家。按所有制性質分:國有7880家,集體30219家,三資2295家,有限責任公司4498家,股份有限公司2547家,私營企業9833家,個體企業23165家,其它1752家。而這些企業所遨游的是中國每年出版印刷14萬種圖書、8000余種雜志、2000多種報紙以及日益琳瑯滿目的包裝裝潢印刷品的大海洋。
目前在中國從事印刷設備提供、包裝裝潢、印制出版物和其它印刷品以及紙張生產的外資企業主要來自德國和日本。今年5月份,有20個國家600多家印刷企業參加的北京“第七屆世界印刷大會”上,全球最大的印刷設備供應商德國海德堡公司獨家包下了面積達3400平方米的二號館。海德堡公司董事長貝爾哈德·夏瑞爾認為,中國目前人均出版物包裝裝潢品的消費約為35美元,而德國是300美元。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印刷業會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而美國商務部估計,今后一段時間中國印刷業的增長率將高達10%以上。
海德堡中國公司總經理趙平先生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時說:“海德堡自70年代末就進入了中國市場,目前每年銷售到中國的膠印機大約為100臺,這個數字估計超過中國目前市場需求的50%。中國現有2000多家新聞報紙,是10年前的兩倍,城市讀者通常是城市總人口的60%,而中國的廣告業務和包裝裝潢業更是在飛速增長。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也就預示著中國印刷業的非凡市場潛力。
“此次印刷市場的進一步開放顯然是個大好的消息。占有日本國內不干膠70%市場的上市公司———日本lintec株士會社中國高級經理潛業輝在接受本報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我們對中國開放市場的動態極為關注,也在制定下一步的規劃。在中國,比較書籍出版、包裝裝潢和其他印刷品而言,包裝裝潢是下一個時期最具發展潛力的部分,我知道不少日韓企業已經把自己的戰略重點轉到中國了。”
8月9日,“華聯印刷中心”建設工程在北京開工,其主人北京華聯印刷有限公司是由中華商務聯合印刷(香港)有限公司和中國印刷總公司共同投資的,首期投入2億元人民幣。公司有關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華聯印刷公司主要定位在高檔書刊印刷和包裝印刷產品業務。這被業內不少人士看作是港資北伐的體現。據統計,廣東省投資額在3000萬元以上的印刷企業有300多家,上億元的有40多家,而北京投資額在2500萬元以上的只有35家,另一個可以比較的是1999年西部10個省市書刊定點企業的產值為18.6億元,還不及溫州龍港鎮的印刷產值(20億元)。可見,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也給中外印刷企業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要是時間倒回1985年,全國現在這15萬家印刷企業的老總一定都會喜笑顏開。那時候,以來料加工為主的外資企業盛行,為適應外商需求,沿海各地印刷企業紛紛上馬,供不應求。而到了1992年前后,低檔包裝加工產品日趨飽和,外資開始涌入印刷設備、造紙、包裝裝潢等行業,其中不乏獨資企業。
97年《印刷業管理條例》出臺,明確禁止立外商獨資印刷企業,一些已設立的外資企業就面臨著生存還是死亡的詰問。截至去年,全國8萬多家印刷企業中,三資2295家,其中中外合資1055家、中外合作267家,外商獨資473家,僅廣東一省的外商獨資企業就有232家。這些企業一方面是97年條例出臺前就經各級批準的外商獨資包裝裝潢印刷企業,另一方面是由于設備兼容性而有一些獨資企業也從事至今仍不許外商獨資的書籍、報紙等出版物印刷。廣東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外商獨資企業老總無奈地表示:“我們公司是93年設立的,97年條例出來后有些部門也找我們談,看能不能和當地國有或民營企業合資,而我們覺得那樣效率不高,這事就一直沒解決。現在,我真是想有個名正言順的身份啊!”
問及這些問題,有從關主管部門的一位官員獲悉:“按修改后的條例第十二條規定,有關于設立外商合資或獨資公司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出版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對外經濟貿易主管部門制定’。該具體辦法現在還在制定之中,不久將明確解決這個問題。”一位業內人士判斷,因國家調整印刷業產業結構,具體辦法也不會無條件地允許任何外商獨資企業進入,資金、技術、產品檔次等方面都可能要有所要求。
另外,按我國現行稅收政策,印刷業三資企業在投資總額之內,進口資方自用的設備可以免去關稅和增值稅,而國內企業不行。僅這一項下來,比如購買一臺相同的海德堡公司的進口設備,國企將比三資企業多納稅200至300萬元。顯然,最初是為了鼓勵企業進口國際高檔次印刷設備,但對國內企業而言現在已成為非國民待遇的對象了。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有關人士認為研究中的《印刷業管理條例》具體辦法,應該改變這種不公平做法,而且中國入世在即,在對外實行公平待遇的同時當然也要對內公平。那么,適當征收關稅或者增值稅可能是改革的大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