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蘭州8月20日專電(記者張澤遠 曹志恒)就像使用紙張時代必須要有造紙廠一樣,考古專家推測,我國在使用簡牘的時代,也有大量制造簡牘的機構,類似于現在的造紙廠。
在位于甘肅敦煌以南62公里的懸泉置古遺址,考古專家于1992年發掘出了35000多枚漢簡。最近記者了解到,有關的考古報告即將完成。主持這項考古工作的國際簡牘學會會長
何雙全說,出土的所有簡牘中,有文字的簡牘只有23000多枚,其他類似于沒有寫字的“空白稿紙”有11000多枚。
“大量有字和無字漢簡的出土,說明在簡牘大量使用的年代,也應該有專門生產空白簡牘的機構,這類似于紙時代的造紙廠。”何雙全說。
在懸泉置發掘出的簡是木頭做的,其中一部分是由胡楊、紅柳等沙生樹種做的,顯然這些漢簡是當地出產的。此外還有不少松木、竹子材料制作的簡牘!八赡尽⒅褡訚h簡顯然不是當地產的,要外地運進。這說明,內地專門有加工木簡的作坊!焙坞p全介紹說,簡牘時代,正規的四書五經類書的印刷,木簡長度應為30-57厘米,寬1厘米;一般的行政公文,木簡寬度為1-1.2厘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