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金昱元峽光紙業有限公司(下稱峽光紙業)原為青銅峽造紙廠,現有職工1500余人,其中正式職工810人,農民工700余人,是青銅峽市一家國有中型造紙企業。去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盛華仁率隊在寧夏進行執法檢查時,該企業曾出現過“打開機器歡迎,關掉機器歡送”的情況。即:執法檢查組白天檢查時,治污設施運行正常,當天晚上十點鐘,設施停止運行,污水閥門大開,污水不經過任何處理就直排黃河。
時隔一年,峽光紙業的治污情況如何?2006年5月17日下午,中華環保世紀行赴寧夏記者團組織部分記者對該企業進行了突擊暗訪。
當天下午15點45分,記者團一行到達峽光紙業內的污水排放口,這里距離黃河只有2.5公里。記者團見到,污水呈深褐色,水流并不大。自治區環境監察總隊工作人員在現場提取了水樣,分析結果顯示:COD濃度為402毫克/升。記者團從安裝在企業的在線監測儀中隨機調取了部分數據,結果顯示:當日(5月17日)COD濃度為467-536毫克/升;
5月16日COD濃度為471-511毫克/升;5月4日COD濃度為460-470毫克/升。同時,發現最近一個時期,每天每隔4小時監測到的污水流量不穩定,最多相差一千多立方米。
16點10分,記者團又來到黃河邊的峽光紙業總排污口,發現水流速度明顯大于企業內排污口的流速,污水泛著白沫,氣味非常刺鼻。
據了解,在排入黃河的工業廢水中,造紙企業的廢水占了很大比重。造紙廢水是我國工業廢水中發生量大且很難治理的廢水,蒸煮木漿(或草漿)所生成的黑液是其主要成分之一。黑液中含有大量的燒堿和雜質,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記者團在現場采訪了峽光紙業副廠長徐青龍。據他介紹,該企業年產量為25300噸,2005年產值為1.6億元,上繳稅收1000多萬元,利潤200萬元。企業的主要污染物是COD(化學需氧量),平均每天排入黃河的污水為1.7萬立方米左右。2001年,處理黑液的中段廢水酸析法設施投入運行。此前,污水只是在對懸浮物進行簡單地過濾后,就直接排入黃河。而對于處理黑液的必要設備——堿回收裝置,峽光紙業于2000年基本完成了基礎設施的建設,之后由于缺乏資金,迄今仍未購置相關設備。
徐青龍說,峽光紙業污水中的COD濃度通常在450毫克/升左右(國家標準為450毫克/升),高的時候可達600到700毫克/升。而青銅峽市環保局副局長溫茂祥則介紹說,其COD濃度大概在500—600毫克/升左右,最高時達到800—1000毫克/升。不安裝堿回收裝置,污水很難達標排放。
據徐青龍講,今年3月份,青銅峽市決定對峽光紙業進行股份制改制,將國有獨資改制為企業內部職工持股、寧夏科進防腐材料公司控股的非國有企業性質的有限責任公司。改制后,控股方將追加2500萬元投資,用于購置堿回收處理設備,并將于今年年底前投入運營。但由于職工對身份置換有不滿情緒,轉制工作目前遇到了些麻煩。溫茂祥也表示,環保部門正在幫助峽光紙業爭取國家專項資金,采取“國家拿一點,地方拿一點,企業出一些”的方法,爭取盡早上馬堿回收裝置。
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的“一低兩高”現象在峽光紙業的問題上也有所反映。徐青龍說,目前企業的環保設備運行費用大約在1.7元/噸,一年的運行費用為800萬元。徐青龍承認,企業污水不經過處理直排黃河的情況偶有發生。但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大環資委副主任黃學銀告訴記者團,這種情況不是“偶有發生”,而是“時有發生”。由于不能做到達標排放,青銅峽市環保局曾分別兩次對峽光紙業做出罰款10萬元的行政處罰。不過,據記者團了解,對峽光紙業的上述兩次處罰都是在執法檢查組發現偷排問題被媒體曝光后才做出的。
據自治區環境監察總隊總隊長孔令彬介紹,寧夏共有規模(3.5萬噸)以上的造紙企業16家企業,其余大部分企業的年產量在1.5到3.5萬噸。16家企業中,只有1家企業安裝了堿回收裝置,2家開工建設,計劃開工建設的有4、5家。針對像峽光紙業這樣長期不能達標排放的企業,環保部門加大了監管力度,強制安裝了符合國家規定的自動在線監測裝置,24小時監控其排污情況,并加大了檢查、抽查的頻次,也曾建議政府關停有偷排行為的企業。
通過暗訪了解到的情況,記者團認為,寧夏青銅峽峽光紙業目前仍然在超標排污,而且其現有的治污設施不能正常穩定運行,環保部門的監管力度仍待加強。(中華環保世紀行執委會提供)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