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際航協按照有關協議正式停止向國內機票代理商發放紙質機票。消息一出,很多消費者憂心忡忡:今后是不是只有上網才能買到機票?對網絡“感冒”的人們買票坐飛機會不會很麻煩?
事實上,憂慮大可不必。據筆者了解,即使領不到紙質機票,代理商還是可以為乘客提供電話訂票、送票上門、現金交割的服務。唯一不同的是,乘客以前拿到手的是紙質的機票,今后拿到的是比紙質機票少了幾張紙的憑證而已。
不過,筆者還是擔心,對中國民航電子化時代的熱望,會讓有些人不顧客觀條件而冒進,從而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推廣電子機票。最近,有報道稱明年中國機票電子化率將達100%,今后滿大街的機票代理商將從此無處尋覓。果真如此的話,用慣了紙質機票的消費者恐怕在短時間內還不能適應新的購票模式,而更令人憂心的是,中國民航電子化時代“一夜梨花開”的盛景,是以犧牲部分消費者的便利為代價的。
我們并不否認電子機票的美好前途。電子機票免去了紙質機票的印刷、打印、遞送、結算處理等人力費用,可以通過減少代理銷售環節而降低運營成本。大致算算,每張電子機票的成本比紙質機票便宜10元到幾十元不等。以年承運1800萬人次計算,電子機票一年能為航空公司節省至少1.8億元。說句公道話,對于習慣網上生存的人來說,電子機票的確方便,因為你只要輕點鼠標就能搞定上飛機前的一切手續。
但再好的東西也不能“強買強賣”。目前,中國網民只有1.2億不到,經常使用網上銀行的更是少之又少。在這樣的背景下,強行全面推廣電子機票,并給紙質機票確定最后“末日”,無論如何都不是明智之舉。事實上,即使在電子機票普及率最高的美國,據悉也只有60%的旅客選擇使用電子機票。那么,在信用體系發達和完善程度遠不如美國的中國,有關部門是不是應該以更加人性化的操作,給予旅客更加寬松的環境去適應電子時代的到來,而不是現在簡單的“一刀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