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布的2006胡潤百富榜讓人大跌眼鏡,躍上首富位置的居然是多數人未曾聽說過的張茵,不僅是位女性,干的還是收廢紙的行當。談及創業,這位坐擁270億元財富的女老板,感受最深的一句話竟是“廢紙就是森林”。聽來很耐人尋味。
如今,資源緊張已經成為全球性問題,各個行業都在面對。造紙業如果只盯著森林,難免越走路越窄。同樣,我國發電企業如果還是一門心思花在發展火電上,形勢更是不容樂觀。日益緊張的煤炭供應,愈來愈嚴格的環保要求,已經顯示出調整電源結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已成為大勢所趨。有統計顯示,我國可再生能源的資源量是每年73億噸標準煤,到目前為止,開發量尚不足4000萬噸標準煤,潛力巨大。以農作物秸稈為例,2000~2010年間,我國每年秸稈資源的可獲得量為3.5億~3.7億噸,相當于約1.7億噸標準煤。如果將這些秸稈資源用于發電,相當于0.9億千瓦火電機組平均運行5000小時,年發電量為4500億千瓦時。既然說“廢紙就是森林”,那也可以說“秸稈就是金礦”。
國內發電企業已經認識到這一“金礦”的價值,中電投、華電集團、大唐集團等摩拳擦掌,在全國范圍內跑馬圈地,搶占優質秸稈發電資源。中電國際今年投資1.31億元,在江蘇洪澤正式啟動了第一個秸稈發電項目,其長期目標是要建設70~80家秸稈發電企業。可再生能源已經展現出產業化發展趨勢。
近日出臺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可再生能源發電可獲得中央財政的專項資金支持。這為秸稈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又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不可否認,秸稈發電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在原料收集、燃燒設備制造等方面存在問題,對國外相關核心技術和大型裝備的依賴性比較大。有關專家認為,引進國外核心技術和大型設備價格昂貴,相比之下,把現有火電廠改造成煤、秸稈“雙吃”,事半功倍,更具現實意義和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