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邊紙、斗方、桑皮紙、綿紙、桃花紙、蠶種紙、雨傘紙……說起這些紙的名稱,大多數人都會感到陌生。然而,在富陽市老一輩造紙藝人的眼里,它們代表了富陽土紙曾經“一紙風行天下”的繁榮。如今,富陽的紙業依舊繁華,但神奇的手工造紙工藝卻逐漸在人們的記憶里消失。
兩位老人的民間調查
很多土紙現在沒有人會做了
“很多土紙現在已經沒有人會做了,可惜啊。”72歲的周關祥感嘆道。周關祥和黃銀遠干了幾十年的販紙活兒,對富陽紙的歷史比較了解。從去年夏天開始,老周和老黃結伴跑遍了富陽的角角落落,基本摸清了土紙生產的種類、從業人員、生產規模、銷售情況。然而,這份歷經大半年寫出的《富陽手工造紙調查》,其中的內容卻著實讓老周心急。
“富陽傳統手工紙中的草料紙(即坑邊紙、斗方、粗高、名糟、三頂),皮紙(即桑皮紙、綿紙、桃花紙、蠶種紙、雨傘紙),在九十年代中期已全部停產。”老周說,富陽的坑邊紙(俗稱茅紙)很有名,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富陽人去上海走親戚,還會帶上一些茅紙做禮物。另外如桑皮紙、桃花紙等,也早就沒人做了。
現在被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元書紙,已經后繼乏人。老人的調查中說,目前富陽市僅有湖源鄉的一兩個村尚有少數農戶生產元書紙,但由于各方面條件制約,產品質量大不如前。更令人憂心的是,掌握手工造紙技藝的人大多年事已高,造紙技藝正瀕臨消亡。
一根稻草變一張紙
神奇土紙曾獲萬國博覽會獎
“我爺爺在1915年曾做出過榮獲巴拿馬萬國商品博覽會大獎的昌山紙。”富陽市靈橋鎮的姜加蘭自豪地告訴記者。從清代就開始經營紙業的姜氏家族,在靈橋鎮的山基村和菖蒲坑村可是遠近馳名的。至今姜加蘭家里,還保留著上世紀60年代生產的元書紙。
和姜氏家族一樣,富陽手工造紙業有著輝煌的過去。上世紀30年代,富陽的元書紙等土紙在西湖博覽會、巴拿馬萬國商品博覽會上頻頻獲獎。據《浙江之紙業》記載:“民國十九年(1930),富陽縣有槽產10069產,擁有紙槽10864,土紙產量11816323擔,產值8667912元,占全省土紙產量的41%。”當時的富陽土紙不但風行全國,還行銷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呢。
“只要給我稻草和桑皮,現在還可以做出紙來。”和富陽土紙的輝煌一起裝在造紙老人記憶里的,還有神奇的造紙工藝,竹料紙、草紙、皮紙等每一種紙的制作,都有許多獨到的“土辦法”。15歲就跟父親等長輩學習做紙的葉法松老人,是做桑皮紙的一把好手。據他介紹,當時三山、新登一帶的農村里有不少人靠做桑皮紙吃飯。桑皮紙以稻草和桑皮為原料,做成的桑皮紙可以再加工成為油紙,給軍隊包裝武器彈藥用。桑皮紙種類很多,包括糊窗戶的桃花紙等,其中比較高級的是打字蠟紙原紙,過去可以賣到1200元/件(1件=1000張)。
變革與保護
希望傳統造紙工藝保存下去
“別看我現在年紀大了,但我削竹辦料可一點也不慢。”李法兒老人經營著一個年產值100多萬元的土紙廠,他一邊介紹自己的造紙經歷,一邊用雙手比畫造紙中削竹、敲白、抄紙等工藝流程。現在,在富陽市湖源、大源等地的紙產區,依然可以看到零星的槽廠在削竹、辦料、做紙。但由于傳統手藝的效率低,現在到土紙廠,也只能看到一部分傳統造紙流程,而磨料等環節都變成了半機械化生產。
李法兒說,市場競爭形勢下,變革也是難免的。他現在的希望,就是趁著像他們這樣掌握傳統工藝的老藝人健在時,把這些工藝記錄保護下來,讓后代還能看到原汁原味的手工造紙工藝。
“目前富陽的傳統造紙工藝已經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富陽的傳統造紙文化任重道遠。”據富陽市政協文史委負責人介紹,面對瀕臨失傳的土紙手藝,該市一些政協委員曾做過調研,并提出了進行標本式保護的提案。去年,富陽市政協文史委曾編撰出版了《中國富陽紙業》一書,詳細記載了富陽紙業從傳統手工造紙到現代機械化生產的歷史軌跡,并將竹紙、皮紙、草紙等傳統手工造紙工藝進行了整理和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