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生產工藝難度最大、但同時也是利潤空間最豐厚的超壓紙,還沒生產出來,就陷入了“自相矛盾”之中:一方面,市場需求不明朗,報刊老總們的觀望態度使之更加撲朔迷離;而另一方面,超壓紙利潤空間巨大,引得造紙企業紛紛上馬,爭搶頭功。
供需可能不平衡
高檔超壓紙主要用于印刷雜志彩頁和超市廣告散頁。如果按照目前公布的晨鳴、華泰和岳紙產能來推算,2009年全國生產90萬噸超壓紙;而即使按照近年來增長速度的上限10%來計算,全國雜志用紙量也不過40萬噸,剩下的50萬噸缺口也很難全部由超市廣告用紙來填補。
這是否意味著超壓紙必然會出現供過于求的不平衡?造紙專家指出,企業都希望占據新紙種的超額利潤,所以加緊投資、搞“產能競賽”,這必然導致產能擴張,引起供需不平衡,甚至對現有的產品布局產生沖擊。
紙業戰略專家郭永新指出,縱觀近年來國內外紙品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中國的紙品種一直比國外慢半拍。1996年是國外新聞紙發展最快的時期,1998年銅版紙發展最快,2000年輕量涂布紙發展最快,2002年前后則是超壓紙的天下;而中國1998年新聞紙發展最快,2000年才是銅版紙,這兩個紙種恰好比國外的發展高峰推遲了兩年。
這樣,當國內沒有生產新產品時,國外企業的產品就向中國出口,在國內市場上獲取較高利潤;國內企業發現國外產品在國內市場盈利后,就開始建設新項目,最先建設的企業獲利頗豐,而當多家企業的項目都跟著建成后,由于市場上整體供給能力提高了,市場價格也就下來了,為了繼續占領中國市場,這時國外企業就向國內低價銷售,從而使國內企業陷入困境。中國的新聞紙、銅版紙都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
現在超壓紙也得遵循這樣一個循環。造紙行業價值轉移規律表明,高檔新產品是利潤區所在,產品保持和世界同步發展,是獲取高額利潤的關鍵。因此晨鳴、華泰和岳紙,紛紛投入巨資希望搶先上馬新項目,搶占超額利潤的高地;而另一方面,新紙種引入必將對當前的紙種市場帶來沖擊。由于超壓紙與新聞紙、低定量涂布紙及銅版紙之間有一定的替代作用,對于現有產品體系比較完備的企業來說,如果所進入的超壓紙產品市場銷售狀況不好,其風險自不用說;如果市場銷售情況很好,則又會對該企業現有的新聞紙、低定量涂布紙產品市場有一定的沖擊,形成負面影響。
提前戰略布局
盡管已經開始的產能競賽令企業騎虎難下,但是在應對可能出現的供需失衡、市場疲軟的未來時,企業還是有自己的小算盤。
晨鳴紙業資本運營科科長范英杰表示,雖然晨鳴建設的第一條超壓紙生產線即將投產,但是前期以生產新聞紙為主。“現在的市場行情不明顯,超壓紙的市場需求有多大,新的紙種有多大的利潤空間,都不知道。”
而生產線將在2008年投產的岳紙亦表示,超壓紙的生產情況要依賴于市場需求。
而華泰辦公室主任遲玉祥則明確表示要生產超壓紙。“我們有20萬的生產規模,40%-60%左右出口,現在已經有一些訂單了,我們的合作伙伴有銷售渠道上的優勢。”
企業投入巨額資金引進超壓紙生產設備,到了生產之際卻“偷梁換柱”,生產別的紙種。中國造紙協會秘書長趙偉指出,企業為了能使新申請的項目獲得國家批準,往往提高申報的技術等級,而竣工后是否生產高級產品還要依賴市場情形而定。
他認為,晨鳴等的謹慎說明了企業對超壓紙的擔憂:“一條生產線動輒幾十個億,企業都是負債累累,產品要是賣不上價可怎么辦?哪個企業都不會當這樣的傻子。企業申報投資建立超壓紙生產線,但是如果不安裝壓光工藝設備,固定投資成本能減少很多,而且可以先生產其他紙種降低風險。等到市場機會成熟了,再改變生產策略生產壓光紙,這恐怕是多數企業的打算。”
但是,郭永新認為,依靠這種手段規避市場風險,坐等市場變暖,不如率先培養市場。他說:“外國紙企和國內外資紙企,與內資紙企一起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企業坐等市場成熟是行不通的。中國紙業從生產制勝已經進入到戰略制勝的新時代,產品供不應求、只要生產出來就能賣得出去的時光一去不復返。企業要想獲得快速發展,就必須面向未來去發現新的市場機會,培育市場,并做好可操作性的競爭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