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造紙廠流水線生產的紙漿 CFP圖
本報記者 侯志紅
針對部分沿海及西南地區發展竹漿造紙熱情高漲這一現象,國家環保總局環境影響評價司巡視員牟廣豐昨日表示:發展竹漿造紙要汲取“林漿紙一體化”在某些地區的教訓,部分竹產地地方政府和一些造紙企業“大干快上”、“一哄而起”的模式,未充分考慮區域環境資源對竹漿產業發展的承載能力,應引起高度重視。
竹漿造紙的環保瓶頸
目前我國造紙業已經進入高速發展的新階段。我國的造紙產量和消費量分別占到世界總量的10%和14%,僅次于美國,是全球第二大紙張生產和消費國,而且造紙業的需求仍在不斷增長,是我國最具增長潛力的傳統行業之一。
但在造紙業高速發展的背后,是污染嚴重、原材料匱乏等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2004年,國家統計的41個工業行業中,造紙行業廢水排放總量僅次于化工制造業,高居第二。造紙及紙制品工業每年產生廢水31.8億噸、排放COD(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148.8萬噸,分別占全國工業廢水、COD總排放量的16.1%和33.0%,但造紙業對經濟的貢獻率卻不超過3%。環境專家對此表示憂慮:“造紙企業如果不走出一條新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而是遍地開花粗放發展,將進一步突破環境容量,造成巨大的生態災難。”
在原材料方面,我國紙漿生產能力嚴重不足。2005年全國紙漿消耗總量為5200萬噸,進口紙漿就達到了759萬噸。在全球廢紙貿易額中,40%以上進口到了中國。專家認為,從發展態勢來看,未來幾年我國對木漿和廢紙的進口還會有持續較高的增長,其結果是國際市場上紙漿、廢紙價格不斷上漲,不但使中國企業提高了生產成本,而且由于對進口原料的過度依賴,整個行業都受制于國外原料供應市場,增加我國造紙行業風險。
牟廣豐認為,積極發展竹漿造紙有利于緩解我國紙漿短缺的狀況,符合國家調整造紙工業原料結構的總體原則。根據《全國林紙一體化工程建設“十五”及2010年專項規劃》,“十一五”期間,在2005年末的基礎上要新增制漿生產能力555萬噸,其中竹漿能力120萬噸;2010年以后以造紙林基地配套建設制漿能力1760萬噸,其中竹漿能力395萬噸;竹漿發展布局重點是東南沿海地區和西南地區。
但是,竹漿造紙也存在環保問題。由于硅含量較高、易結晶、表皮和竹節較堅硬,使得削片不均勻,竹漿造紙難以取得最優化蒸煮效果,并且不利于黑液回收和污染治理。牟廣豐表示:“由于竹漿造紙黑液難以回收,很多受納水體有限的地方并不適合發展竹漿造紙產業。”據悉,在“林紙一體化”發展過程中,部分地區目前已經發現了比較嚴重的環境問題。
此外,為推廣竹漿造紙業規模制漿、集中造紙的生產模式,促進產業的清潔發展,竹漿造紙《專項規劃》也規定,新建林紙一體化工程建設項目的起始規模是:化學木漿單條生產線能力一般要達到年產50萬噸及以上;化學竹漿單條生產線能力一般要達到年產10萬噸及以上;化學機械木漿單條生產能力要求達到年產10萬噸及以上;造紙單條生產能力要達到年產10萬噸及以上。
避免規模盲目擴張
因此,牟廣豐強調,要根據環保總局對林紙一體化提出的“以水定林、以林定紙、先林后紙,促進生態平衡”原則,合理引導竹漿造紙產業發展:
他表示,有關重點地區要對其包括竹漿造紙在內的造紙或林紙一體化規劃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從資源環境承載力出發論證發展產業發展規模、布局、選址的環境合理性,并根據當地土地、經濟等資源所能承載的林基地規模來確定制漿能力,避免片面追求生產規模、“圈地造林”等無序開發導致的生態環境惡化。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審查之前,暫停受理其規劃范圍內的建設項目。
其次,要在組織環境影響后評估及跟蹤調查與監測。近幾年審批的林紙一體化項目中已有部分陸續投產,要組織對其中若干重點項目的環境影響進行后評估。同時,跟蹤制漿造紙項目所采用的技術水平,檢查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污染嚴重的造紙生產線的淘汰情況;跟蹤檢查原料林基地各種肥料使用、土壤監測報告等。
此外,要因地制宜,在產竹區實行“以新帶老”、“關草上竹”,推動造紙行業原料結構調整,促進區域環境質量改善。對草漿比重大、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嚴重的地區,推動其關閉淘汰落后的草漿生產線,騰出環境容量發展竹漿產業,實現造紙原料結構的優化。對于實施“以新帶老”措施后,污染物排放總量仍然超過地方政府核定量的企業改擴建項目、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區域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新建項目和主要污染物受納外環境的環境容量已經飽和的項目,不予準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