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千年造紙古鎮,近年來獨辟蹊徑,將造紙與書法結合一起,讓一個傳統產業煥發出新的生機。這個傳奇性的故事發生在浙江省富陽市靈橋鎮。
靈橋鎮是歷史上著名的造紙之鄉,在我國造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靈橋的“昌山紙”、“京放紙”曾獲巴拿巴國際博覽會金獎等大獎。特制的富陽書畫紙還大量用于古籍印刷,為國家整理保存線裝典籍,弘揚民族優秀文化作出貢獻;靈橋也是書法家的搖籃,史上著名的董邦達、董誥、孫過庭等書法家都是靈橋人,這和源遠流長的靈橋造紙藝術有極大關系!霸獣垺痹a地在靈橋禮源,古籍印刷也源于靈橋,這便形成了一種書法的濃厚氛圍。
造紙是工業產業,而書法屬于藝術的范疇,從產業的角度看,兩者可謂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兩者又有先天的淵源,唇齒相依。專家認為,造紙作為傳統的產業,要想有所作為,取得新的發展,一方面,必須依靠科技進行改造,另一方面,必須借重書法藝術,打造自己的品牌,為產業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因此,近年來,靈橋策劃了一系列活動,如舉辦“青年書法大賽”、出版“靈巖書畫雅集”、邀請著名書畫家來靈橋進行采風、創作,中國書協主席沈鵬更是欣然為靈橋題寫了“書法之鄉”幾個大字,使靈橋書法之鄉品牌享譽全國。
靈橋的文化產業原來地域性很強,自發性很強,通過有意識的引導和打造,逐步走向規;、科學化發展,實現了由自發狀態向自覺狀態的飛躍,藝術資源最終轉化成了藝術資本,實現了“藝術與市場對接,才華向財富轉化”。與此同時,文化反過來,作用于經濟發展,成為造紙業發展的新的動力。
造紙產業是靈橋的支柱產業,也是靈橋經濟社會發展的靈魂所在。隨著書法的特色文化建設的深入開展,締造紙文化和產業的保護、開發和發展帶來了勃勃生機。靈橋有著名的“蔡家塢元書紙”、“華寶齋宣紙”、“董家橋土紙”及“現代工業紙”等四張紙,鎮政府通過借中國書法之鄉的優勢,實行全民普及書法教育,保護特有文化遺產等手段做好這四張紙的文章,大力發展現代紙業,走規范生產之路。造紙與書法結成了一條產業鏈,靈橋造紙產業越做越強、越做越大,靈橋的造紙經濟因文化而斑斕生色。
截至2005年底,靈橋共有造紙企業80余家,其中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65家。年生產規模116萬噸,從業人員1.12萬人,產品有包裝用紙、衛生用紙、文化用紙、特種用紙等50多個系列120多個品種,實現工業產值36.4億元,占全市工業經濟總量的8.2%,實現銷售收入35.2億元,上交稅金0.96億元,已成為我國主要的紙及紙制品制造基地之一。更令人矚目的是賦予紙業以豐富文化內涵的“華寶齋”和中國古代造紙印刷文化村,這一創建于上世紀80年代的特色企業,經過近20年的努力,已發展成融造紙與印刷、生產與觀賞、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文化旅游產業。其制造的古籍印刷專用紙(俗稱古籍宣紙)和印制的古籍線裝書,獲得第五屆世界印刷代表大會“世界印刷精品獎”,成了國內一枝獨秀、飲譽海內外的知名企業。
靈橋造紙業還帶動了諸如造紙機械、交通運輸、紙品加工、包裝印刷、紙文化旅游等相關產業。上下游關聯產業的逐漸興起與造紙業組成了相互促進的產業鏈,對新農村的經濟建設作出了顯著的貢獻。
富陽市靈橋鎮這種產業與藝術聯姻,互促互動,讓傳統產業煥發生機的做法引起有關人士高度關注。許多傳統產業今天都面臨著挑戰,如何突破自我,贏得新的發展,是一個大課題。在這個方面,富陽市靈橋鎮的成功做法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