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桉樹林下植被豐富
2003年,APP海南金華林業公司在樂東縣采用“三七分成”模式征地5萬畝,每畝預付30元。150萬元款項到位后,當地鄉村通電通路,興修水利,新建校舍,村民們至今還津津樂道。2004年,APP的林務公司在廣西平果縣黎明鄉租農民荒坡種樹,給付租金和工錢948萬元,當年農民人均收入增加81元。2003年至2005年,APP在云南瀾滄縣東回鄉造林累計給付土地租金及勞務費779萬元,全鄉人均增收548元;2006年,又給付林地撫育費66萬元。很多農家先后買上了電視機、摩托車,他們由衷地感慨:我們這里“出路在山、致富靠林”啊。
上述幾則零星個案,尚不能概括全貌,但已經從一個側面反映了APP林漿紙一體化所創建的多贏格局。APP總裁黃志源先生說過:“身為華僑,我們娘家是中國。來中國投資,并不是一味追求金錢,而是為了實現讓祖國更加強盛、人民更加富足的美好理想。”多年來,APP林漿紙一體化在各地的實踐,及其產生的經濟、生態、環境、社會等幾方面的綜合效益,提供了綠色循環、和諧發展的成功范例。歸納起來,APP林漿紙一體化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作用與影響,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 帶動了中國紙業初具規模的產業群的形成,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上世紀90年代,中國造紙企業規模最大的也不足20萬噸。而今,在APP中國引進國際先進生產技術和規模化集約經營的示范作用下,除APP外,超過百萬噸的造紙企業已有玖龍、晨鳴、岳陽、太陽等國內企業,這大大加快了中國紙業的發展進程,促進了中國造紙業的結構性調整以及出版印刷業的發展。并且,APP大規模投資還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1997年金東18億美元的投資額相當于鎮江市區國有資產的總和;1995年至今金光APP下屬企業一直是當地外資企業的翹楚;金海漿廠每年為海南增加40多億元的工業產值和近3億元的稅收。自2001年至2005年,APP在中國各地納稅累計超過50億元人民幣。
② 改變了中國造紙行業嚴重依賴進口的局面。如APP在國內產量最大的銅版紙生產基地——金東紙業投產后,一舉打破了銅版紙進口國高價壟斷我國市場、賺取高額壟斷利潤的格局,為下游用戶、乃至最終消費者每年節約了數十億元。在金東投產之前,進口銅版紙每噸價格高達14000多元;金東投產之后,進口銅版紙降到每噸7000多元!此外,APP海南金海漿廠建成后,使我國紙業木漿自給率提高近3個百分點,有效緩解了我國木漿長期依賴大量進口的現狀。
③ 推動了中國造紙工業與環境協調的發展和產業升級。APP打造了兩條循環產業鏈,一是漿紙廠的“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靜脈產業鏈”;二是植樹造林與制漿造紙協調發展的“動脈產業鏈”。將“資源→產品→廢棄物”開環式流程,轉變為“資源→產品→廢棄物→再資源化”的閉環式流程,實現了資源再生,促進造紙工業與環境協調的發展。
④ 通過造紙企業的產業驅動,為人工造林提供經濟支持,提高林地覆蓋率。1999年6月黃志源先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從飛機上看,歐洲許多國家漂亮得像花園。在優美的環境下生活,人的素質也會全面提高。聯想到北京被列為世界上嚴重污染城市之一、長江流域因水土流失遭受特大洪災等等,怎能不痛心?痛定思痛,我們希望通過種植人工漿紙林使造林者享受到相應的經濟利益,掀起一個植樹造林高潮,讓祖國青山長在、綠水長流。”據測算,APP在海南投資1.75億美元造林350萬畝的目標完成后,將使該省的林地覆蓋率提高七個百分點。
⑤ APP在中國一些偏遠地區的速生林種植,為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提供了機會,為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開辟了一條新路。如海南金海漿廠配套的漿紙林建設,每年可以給當地林農提供1.5萬個勞動就業機會。據云南省政府論證,金瀾滄公司的林地50年內平均每畝地每年收入400元,比種糧食高出100元。各地農民營造人工林可從三個方面受益:一是從土地出租中獲得租金;二是可以從育苗、定植、管護、砍伐、運輸等育林護林中獲得勞務收入;三是變“砍樹賣錢”為“種樹賺錢”,變“刀耕火種”為“科學種植”,改變了落后的生活生產方式,提升了農民的現代理念和素質,為當地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