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竹子變成一張紙”,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富陽傳統手工造紙,會做的人越來越少了(本報去年11月24日曾作《神奇的手工造紙工藝瀕臨失傳》的報道)。
面對著神奇的手工造紙技術瀕臨失傳的局面,元書紙的原產地富陽靈橋鎮,卻獨辟蹊徑,將造紙與書法“捆綁銷售”,讓一個傳統產業煥發出新的生機。
以紙聞名,打造“書法之鄉”
說富陽靈橋是“造紙之鄉”,一點都不為過。早在1929年,靈橋“昌山紙”、“京放紙”就曾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在元書紙產地靈橋鎮的蔡家塢村,400多戶人家60%以上姓蔡,家家以造紙為生。“京都狀元富陽紙,十件元書考進士。”說的就是寫完十捆靈橋元書紙才可能考中狀元。而且,元書紙歷來是練習書畫的理想材料。
靈橋源遠流長的造紙技藝,讓這里也形成了書法藝術的濃厚氛圍,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董邦達、董誥、孫過庭等都是靈橋人。如今,這個小鎮上也是“臥虎藏龍”,擁有不少書畫人才。據統計,該鎮共有本地籍的在靈橋工作或曾在靈橋工作過的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2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3人、浙江書法家協會會員10人、地市縣級書法家協會會員45人。
在靈橋鎮,幾乎村村都有書畫室,小到三歲娃娃,大到花甲老人,許多人都能揮毫寫幾筆,都能對書法說上個一二三來。富陽教育界還流傳著一個“鐵律”:“只要看學生寫的字,就知道是不是靈橋禮源中學的,靈橋出來的學生,個個寫得一手好字。”
書法搭臺,為紙找市場
“色澤仿古,價格便宜,但又不失宣紙的滲透性。現在,上海都很難買到這么好的元書紙了。”日前,在靈橋舉行的“青年書法大賽”上,一位上海書畫家的話激起了靈橋鎮政府干部的靈感:一方面是外地的書法愛好者買不到元書紙,一方面是靈橋人不愿意做元書紙,何不借著打造“書法之鄉”的優勢,重振靈橋的傳統造紙業呢?
據靈橋鎮副鎮長鐘永明介紹,眼下,在40歲以上的靈橋人中,懂得元書紙制作方法的還有不少,但因制作工序復雜、時間漫長、利潤單薄,已經很少有人愿意從事這個古老的行業了。為振興傳統造紙業,鎮政府出資恢復建造了兩個專門用于元書紙制作的鐵爐子,召集了一些制紙工人定點生產高檔元書紙,并負責統一回收銷售。
“傳統的手工紙,有人用才有生命力。”從今年開始,靈橋鎮啟動了從幼兒園到中學的“十年書法教育計劃”,旨在普及全民書法教育,傳承手工造紙這項特有的文化遺產。書法搭臺,紙業唱戲,在該鎮的“青年書法大賽”、“靈橋書畫雅集”等一系列的書法活動中,元書紙作為饋贈禮品和獎品,送到了書畫愛好者手中。這一嘗試效果很明顯,使靈橋元書紙的名氣和銷量與日俱增,一年十幾萬張紙的生產規模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一條書法和造紙產業鏈,在靈橋正日漸形成。
目前,靈橋鎮已經申請把靈橋元書紙作為2008年奧運會、殘奧會的專用紙,借以進一步打開元書紙的市場。應廣大書法愛好者的要求,在上海和北京開辦元書紙銷售點的計劃也被排上了靈橋鎮打造“書法之鄉”的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