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金州區石河街道的刻紙藝人于振平,很多大連市民都不陌生,2004年年初,65歲的他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完成了歷史長卷《清明上河圖》的刻紙作品,名揚全國。1月14日,在開發區皇記蒸肉館舉行的大連金州根石藝美術學會、大連市民間文藝界協會金州分會的年會上,記者又欣喜地獲知:老于沒有滿足以往的成績,從去年5月開始刻“水滸108將”了,“到現在已經刻了72將了,還有36個,相信不久就會和大家亮相了!”于振平笑著告訴記者。
刻紙和剪紙的差別主要在于前者是用刻刀,后者是用剪子,“這是因為很多細線條無法用剪刀剪出來”,于振平指著一幅《貴妃醉酒》的作品對記者說,“比如她衣服上的花紋、水袖的線條,太細了,剪不出來的。”記者仔細看了老于用的刻刀,非常鋒利,“這就是手術刀,我自己纏上膠帶。”雖然已經是六十多歲的人了,但老于對刻紙的興趣從未消減——上世紀90年代中期,金州文化館先后在石河街道辦過幾期農民畫和剪紙藝術學習班,從那時起,于振平開始迷上了刻紙藝術,他不局限于傳統的剪紙畫內容和表現手法。2001年年末,他萌生了一個大膽的念頭,就是以民間剪紙的手法再現《清明上河圖》。為此,他托人求得《清明上河圖》印刷本,細細揣摩畫中人物動態、山水花草、建筑風格,之后他用刻刀開始了他的再創作,早上5時起床,平均每天伏案在14個小時以上。在此期間,他的兒子因病去世,他把失去愛子的悲痛全部轉化到對刻紙作品的創作中。最終經他創作的《清明上河圖》畫長735厘米、寬355厘米,手法細膩,構圖疏密有致,線條陰陽搭配都很巧妙,古時街市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以及神情不同的人物都刻畫得栩栩如生。
“我雖然眼睛不如以前好了,但是我平生沒有別的愛好,就是喜歡刻紙”,老于說話間就刻好了一對小豬,不一會兒又刻了一對扛著耙子的豬八戒,“水滸108將只是一個開始,我還想把四大名著都搬到我的作品中來呢,下一部就是《紅樓夢》了,取材就從咱旅順博物館的《紅樓夢》圖冊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