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關統計數據,2006年,中國新聞紙出口由逆差轉為順差,首次出現凈出口,出口量達20余萬噸(不含香港),其中僅山東華泰集團出口新聞紙就達15萬噸。同時,華泰還簽下了2007年出口50萬噸的大單。全球最大120萬噸新聞紙基地的掌舵人——山東華泰集團董事長李建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充滿自信且擲地有聲地宣布:“中國新聞紙受制于人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中國紙業贏得世界尊重 談起過去,李建華深有感觸。“九五”期間,長期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之下的我國九大國有新聞紙生產企業,技術裝備陳舊落后,社會負擔沉重,生產效率低下,加上資金嚴重缺乏,無力更新改造設備,更談不上增加新設備,帶來的是嚴重的質量檔次低、成本居高不下,而另一方面產品始終供不應求等現象。那時候國外同行根本瞧不起我們,在他們眼里,中國的工業就是一塌糊涂,造紙業更是些瓶瓶罐罐,不堪一擊。 “被別人瞧不起的那種感覺非常令人氣憤!崩罱ㄈA舉例說:“上個世紀的1999年,為調整原料結構和產品結構,我和幾個企業的老總到德國一家公司考察新聞紙設備時,接待我們的副總裁只抬眼看了我們一下,連座都沒有起。他們的態度體現出中國在德國人眼里的地位。此前已經有19家企業來洽談這個項目,到華泰已是第20家。但是經過幾輪談判,特別是在邀請對方到華泰兩次實地考察后,華泰的現場管理、質量水平等各方面讓他們十分驚訝,連說‘這次來中國華泰,改變了對中國的印象’。后來對方不僅與我們成了很好的朋友,還促成了華泰與德國福伊特公司的合作! 為了給中國紙業爭一口氣,華泰人硬是一個零件一顆螺絲地把紙機全部拆回國內,在沒有任何大型紙機操作及新聞紙生產經驗的情況下,于2001年10月,把這臺當時中國最大的年產16萬噸新聞紙生產線拼裝完畢,并一次投運成功,隨后在國內市場一炮打響,產品供不應求。2005年,德國這家公司的老總再次來到中國,看到華泰的發展勢頭當即被嚇了一跳。他開玩笑地說:“再有二手設備決不賣給中國,因為把設備賣給中國就是培養了競爭對手!” 短短5年時間,國內先后增上了10多條20萬噸以上的大型現代化紙機生產線,造紙總產量翻了一番。其中華泰先后投資70多億元,引進4條世界一流的新聞紙生產線,使中國新聞紙生產技術迅速達到世界領先,一舉改寫了中國高檔新聞紙全部依賴進口的歷史,并打破加拿大、瑞典、美國等發達國家新聞紙企業牢牢掌控的世界新聞紙格局。 世界一流技術武裝中國紙業 有人說,如果想看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新聞紙生產技術裝備和產品,到華泰就行。此言非虛。據介紹,單機產能最大、裝備最先進的新聞紙生產線全世界有3條,其中一條在比利時,另外兩條就是華泰的11號機和12號機。該生產線流漿箱采用先進的模塊式稀釋水調節,橫幅定量差縮小至0.3g以內;壓光機采用了兩道軟壓光加蒸汽箱調節,可根據橫幅厚度自動調節壓力,既保證了紙的平整性,又提高了紙的松厚度,使產品各項性能指標達到世界領先;整條生產線從制漿到抄紙再到包裝入庫,全部采用了DCS、QCS和MCS等信息化系統進行電腦全方位自動控制,并實現了水的全封閉循環利用,使噸紙耗水降至最低,僅8立方米左右。 通過消化吸收,華泰還自主研發了低定量高級彩印新聞紙,可生產超低定量38克至45克新聞紙或電話薄紙和字典紙,在提高噸紙出報率的同時,可以節約大量的森林資源,填補了國內高檔輕量新聞紙的空白。華泰新聞紙以高科技含量、高質量檔次贏得了國內外知名報社的青睞,產品先后被評為國家免檢產品、國家級重點新產品,國家相關部門在重新修定新聞紙國家標準時,絕大部分數據也都是以華泰的產品標準作為藍本。 中國紙業牽動世界神經 李建華說:“只有自強奮進、拼命發展才能長我們的志氣,激發我們的奮斗熱情和斗志。過去中國紙業要和國外公司合作相當難,現在很多找上門來要和我們合作,由我們掌握主動權,完全和他們平起平坐。” 美國一位銷售代表直言:“今天世界新聞紙行業最先關注的是中國和華泰!比A泰等一批優秀造紙企業的一舉一動無不牽動著國內、國際造紙、設備和自動化巨頭的神經。據了解,僅華泰集團,每年就有幾十家跨國公司上千人次前去拜訪考察,尋求合作,其中,福伊特、斯道拉恩索、安德里茲、杜邦、西門子、ABB等20多個國際知名的跨國公司與華泰達成初步或長期合作,而在華泰大廈常駐的跨國公司代表就有四五家之多,他們每天都在密切關注著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新聞紙生產基地的動向,期望從中獲得可能的商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