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農歷正月初六。夜里11點,當人們依然沉浸在春節的歡樂中時,在古都西安,由市環保局局長率領的環境監測人員卻已經蹲守在郊縣幾個造紙廠的排水口3個多小時了。檢測發現,西安奧輝紙業排放超標。環保部門當場對這家企業開出停產整頓通知書。
西安是我國西部最早啟動大氣環境污染整治的城市之一,燃煤鍋爐改造、汽車尾氣治理、餐飲業油煙整治和建筑揚塵監控等均先行一步。全市先后拆改燃煤鍋爐5300多座。2006年,西安全年空氣質量良好以上天數達到289天,比正式實施空氣質量日報的2002年增加了114天。西安是全國最早實施城市公交清潔燃料替代的城市之一,目前公交燃氣率已達85%以上。西安還是全國最早實施“加速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城市之一,2006年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國家環保總局聯合命名為“保護臭氧層示范城市”。2006年,西安共關閉21家污染嚴重的造紙企業,并對現存的30家造紙廠實施“零排放”和節水減排工程措施,減少COD排放1.6萬噸,節約地下水資源9100萬立方米,相當于更換91次古城護城河水總量。
實施積極的環境戰略,西安不僅行動早,而且源頭控制意識超前。隨著數碼成像技術的迅速普及,彩擴沖洗廢液這種高濃劇毒的、嚴重影響地下水資源的新污染源引起環保部門的注意。于是西安市迅速出臺規范整治措施,規定由專業機構定點回收集中處理,嚴禁彩擴店隨意排放。現在,全市每月集中處置感光材料廢液26萬噸,占全市產生量的90%以上。此外,針對新型有機物污染,西安為300多家固、危廢物生產單位建立了監管檔案。
結合城市工業布局調整,從環境規劃入手構建環境友好型產業布局是西安實施積極環境戰略的又一亮點。電鍍業污染是許多城市面臨的環境難題。盡管“小電鍍”的廢污水排量比“小造紙”少,但其中的六價鉻、氰、銅等重金屬有毒有害物質嚴重污染土壤、水源,危害人體健康。作為西部老工業基地,西安有中、小電鍍企業約300家。絕大多數電鍍企業設備簡陋、作業時間不定,且分散在城市的角角落落,監管難度非常大。早在4年前,西安市政府就提出“集中集約,清潔生產”的思路,根據環境評估結果,決定在全國率先建設一個表面精飾工業專業園區。該項目一經上報,不僅被列為全省清潔生產示范項目,而且經國家發改委審核,成為環境和資源綜合利用國債資金支持項目。通過政府規劃和民營高科技專業化機構共同努力,2006年,全國首個表面精飾基地建成。基地正式運營后,基本做到40%的中水回收,從電鍍污泥中每年可回收重金屬350噸,使城市排污總量減少240萬噸。基地污染處理中心全部建成后日處理污水量可達10000噸。按照環保型工業孵化器的構架,基地根據中、小電鍍企業投資能力弱的特點統一規劃了10萬平方米的標準化、專業化廠房,以低廉的價格租售給遷入企業,大大降低了企業搬遷改造成本。目前已有陜西佛士特金屬加工有限公司、西安遠東電鍍廠等多家企業進駐。
謀求產業與城市和諧發展是西安積極環境戰略的重要目標。西安集中推進清潔生產和“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以“環境友好、集約高效”為追求的五大主導產業增加值已占全市經濟總量的40%以上。西安市市長陳保根說,西安決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彎路。不符合產業政策的有污染的企業,西安市一個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