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三湘都市報4月9日報道 被譽為“長江之腎”的洞庭湖,近年來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用當地居民的話說:“長江之腎”已不堪重負!
4月9日,為期8天的2007年三湘環保世紀行“關注洞庭湖生態環境保護行動”結束。在此期間,省人大環資委會同省環保局、省政協督查室組成聯合調查組,分赴益陽、岳陽、常德三市,督查了洞庭湖地區造紙行業治污落實情況。
造紙廠是湖區“污染大戶”
據環保部門調查,目前湖區內造紙企業達到101家,較2000年增加了2倍多。其中,化學制漿造紙企業25家,廢紙造紙企業76家,分布在岳陽、常德、益陽三市的15個縣市區。25家制漿造紙企業中,僅岳陽紙廠和沅江紙廠有堿回收設施,其他的造紙企業,均將造紙黑液直排洞庭湖。
環保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2005年湖區造紙行業排放廢水量1.07億噸,占全省工業廢水排放量的15.5%%;排放化學需氧量17.4萬噸,占全省重點行業排放化學需氧量的50.7%%,為我省四大工業廢水排放行業之一和污染減排的重點。在省政府批準的《湖南省水環境功能區劃》中要求洞庭湖達到Ⅲ類水質標準,但2005年各監測斷面水質監測結果均為V類。
“我可能還會再生產”
“現在還有10多萬元的貨款沒收回來,廠子停了后,這筆款可能就‘黃’了!”只有一條生產線的汨羅市新鑫造紙廠,被勒令關停后,老板孟軍無所事事起來。他坦誠地告訴記者,工廠每個月生產用水500至1000噸,其中有85%%能夠回收再利用,其它15%%的廢水通過廠房后的水渠流向汨羅江,再匯入洞庭湖……“我們知道這樣會有污染,但是我們廠小,資金不足,沒多余的資金來改善環保設施。”
“現在還有16萬元的貨款沒收回來。”面對這一最現實問題孟軍顯得頗為無奈。與此同時,他還欠有購原材料款和職工工資近13萬元。“如果前面這些問題沒解決好,我可能還會再生產!”孟軍摞下這么句話。
關或不關兩種聲音
“這些企業還不關的話,過不了幾年,我們連生存都難了,首先就是沒水喝!”汨羅市漢豐村的王書桃告訴記者,在他家附近有大大小小造紙廠10來家,生產高峰時,走到哪都能聞到陣陣惡臭。
在“三湘環保世紀行?關注洞庭湖”采訪中,每到一處,都會有村民向記者倒苦水:干農活時,要穿膠鞋才敢下田,不然皮膚會紅腫潰爛;鴨子下不得水……村民們將罪魁禍首歸于眾多的造紙企業。
但另一種聲音卻在力挺這些造紙企業。“我們一家現在沒有了地,全征用了。在紙廠還能做點事,掙點錢養家糊口,忽然廠子關停了,就等于斷了我們的生活來源!”被關停造紙廠的職工說。除了關停企業職工處于“斷奶期”外,已成為當地政府的傳統產業和財政支柱的造紙廠不“轉”后,地區經濟一時間也受到影響。“2006年這些紙廠實現稅收1216萬元,是市、鄉兩級財政的‘吃飯錢’,關停后,預算就難以執行。”汨羅市副市長倪運清表示。
發展環保兼得關鍵在“整合”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造紙行業是要進行一次洗牌了,一些規模小、污染重,達不到環保要求的企業將在這次整治中出局。”省環保局污管處副處長唐躍成表示。
唐躍成告訴記者,洞庭湖的現狀。讓他想起中國古代的一個成語:竭澤而漁。它告訴我們一個意味深長的哲理:如果違反自然界的規律,急功近利,過度索取,看似取之不盡的資源就會用盡。“環境治理主要是一個認識問題。就是因為當地政府對環境的認識不夠,所以才造成了眾多造紙企業無序的、盲目的上馬。洞庭湖區要處理好發展與環保的關系,關鍵在于‘整合’!”唐躍成初步估計,在這次關停的上百家造紙企業中,因受資金制約,真正能再恢復生產的可能不到三分之一。